《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全球一流具身智慧機器人産業新城行動計劃(2024-2026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圍繞“技術佔先、産品搶先、場景率先、企業領先、生態爭先”的工作思路,《行動計劃》提出實施五大計劃20條舉措:
一是關鍵技術佔先計劃
聚焦具身智慧機器人“大腦”“小腦”“肢體”等關鍵領域,加強顛覆性引領性技術協同攻關,加快産業技術創新體系創新建設,搶佔具身智慧機器人技術制高點。
1.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具身智慧“大腦”。加快打造AI原生産業創新高地,支援機器人企業聯合人工智慧企業開展具身智慧機器人領域通用大模型關鍵技術攻關,開發基於人工智慧的感知-決策-控制一體化的具身智慧通用大模型,提升具身智慧機器人的環境感知、任務規劃、行為控制、人機交互、自主學習等核心能力,在任務拆解與執行任務數量、參數數量、機器人任務能力上達到國際先進水準。建設萬P級規模高性能智算中心,科學佈局具身智慧機器人算力,重點支援優勢企業開展“智慧大腦”研究,構建服務多類型機器人“大腦”模型開發訓練的算力支撐。建設大模型多模態演算法開源平臺,突破圖像、文本、語音及力、觸、聲等多模傳感數據融合關鍵技術,推動具身智慧機器人性能迭代和技術提升。構建具身智慧“大腦”的雲邊端分層計算架構和智慧體框架,突破語言-視覺-動作深度融合的具身智慧演算法,推動垂直應用領域和不同具身任務的多種專用模型建設落地。
2.開發全球領先的運動控制“小腦”。加快具身智慧機器人全身動力學控制演算法研發,持續提升機器人高動態行走的控制精度,以適應不同的行走條件和精細作業需求。基於強化學習網路和模倣學習網路數據構建端到端元動作庫,實現200個以上高品質元動作入庫,重點突破手臂動態抓取靈巧作業、全身協調運動控制等關鍵技術。推動工業軟體、數字孿生、倣真等軟體領域代表企業和具身智慧機器人創新企業對接合作,加速AI-倣真融合技術應用。加快面向多行業、多場景、多任務的軟硬體融合視覺技術突破,提升具身智慧機器人在複雜環境中環境理解、任務決策能力。推動基於模型和基於學習的雙足行走運動控制演算法突破,形成對應技術路線的具身智慧機器人硬體控制系統解決方案。面向特定應用場景,構建倣真系統和訓練環境,加快技術迭代。
3.深入推進關鍵“機器肢體”的系統佈局。依託現有機器人技術基礎,通過“揭榜挂帥”,開展高強度高整合本體、輕量化骨骼、高精感測器等專項研發,推動關鍵性能參數達到國際領先水準。聚焦高性能專用晶片、伺服電機、減速器、控制器、靈巧手、擬人機械臂、一體化關節、雙足下肢等關鍵零部件,發揮整機企業帶動作用,採取定向招引、技術合作、引進團隊等方式,着力加快核心技術攻關。在倣生人臉、柔性電子皮膚、機器視覺等前沿技術方向與國內外頂尖機構合作,探索設立國際合作項目等方式,全面提升機器人關鍵零部件綜合性能,強化對整機的關鍵支撐能力。
4.持續完善技術攻堅體系。加大關鍵技術和産品攻關支援力度,對能夠實現重大技術突破並符合條件的按程式納入“白菜心”工程支援範疇。發揮財政資金配套作用,支援優勢企業積極承擔國家、北京市重大科技專項和産業專項。組織凝練産業關鍵技術攻關清單,發揮大校大所大企作用,構建政府組織、領軍企業主導、高校院所協同,“共同凝練需求、共同設計研發任務、共同組織項目實施”的高效協同聯合攻關機制,加快創新進程。鼓勵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集聚多元創新主體,引領帶動上下游産學研機構協同攻關。
二是核心産品搶先計劃
圍繞整機、關鍵部組件、軟體系統等核心産品,搶先推動一批重要基礎産品取得工程化産業化突破,加速産品迭代升級,構建“整零協同”“軟硬融合”的立體産品矩陣。
5.打造性能超前的整機産品。依託優勢企業,搭建全球首個通用具身智慧機器人“硬體母平臺”、首個多能具身智慧體“軟體母平臺”,推動“天工”具身智慧機器人通用平臺持續迭代和共用開放,支撐面向多個應用領域的本體研製,建成綜合能力國際一流的具身智慧機器人本體開源母平臺。聚焦3C電子製造、新能源汽車生産、教育醫療、安防應急等典型領域,鼓勵優勢企業開發低成本交互型、高精度型以及極端環境下高可靠型等具身智慧機器人整機産品。研究電驅動、液壓驅動、氣壓驅動等多種不同驅動方式的具身智慧機器人技術路線,探索推出不同動力解決方案的具身智慧機器人。建設工業零部件柔性敏捷製造中心,強化京津冀地區具身智慧機器人産業協同,提升具身智慧機器人整機的批量化生産製造能力和産品可靠性。
6.攻關技術先進的關鍵部組件。立足高端製造領域顯著優勢,支援企業發展多維力矩感測器、視覺感測器、聽覺感測器、嗅覺感測器等專用感測器,提升環境綜合感知能力。重點發展高功率密度執行器,滿足本體高爆發移動和高精度作業需求。重點佈局環境感知與導航、地形適應與平衡控制、足臂協調複雜作業、多關節高性能運動控制等控制器,提升“感-算-控”一體化性能。立足積體電路産業完備優勢,開發支援具身智慧機器人控制、電機驅動、智慧運算的專用晶片,提升運動控制、認知決策等計算效能。支援企業研發電子皮膚、肌電感測器、輕量化骨骼架構等前沿基礎零部件。立足新能源智慧汽車産業高地資源優勢,支援企業研發高能效專用動力組件,提升具身智慧機器人的續航能力。
7.研發專用智慧化軟體。發揮信創産業創新高地引領作用,支援企業開展具身智慧機器人軟體創新。基於機器人作業系統、智慧終端作業系統等,開發高實時、高可靠、高智慧的具身智慧機器人專用作業系統,推動與通用大模型等技術深度融合,形成智慧感知、推理決策和長序列任務編排能力。面向高實時協調運動控制需求,持續迭代升級運動控制系統,攻關具身智慧機器人小腦關鍵軟體。面向各類應用場景,引導加強具身智慧機器人應用軟體開發,推進具身智慧機器人應用開發平臺和工具鏈建設。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具身智慧機器人開源社區,推動開源倣真軟體等研製和應用,構建豐富的軟體創新應用生態。
三是應用場景率先計劃
探索建立具身智慧機器人産城應用場景複合佈局,率先開放一批具身智慧機器人創新應用場景,推動場景供需對接,打造城市級“具身智慧機器人+”應用場景,形成一批新服務、新模式、新業態。
8.精準挖掘場景需求。以政府為主導,打造場景、技術、服務對接平臺,匯集各領域終端用戶需求,定期發佈需求及目錄,開展常態化對接服務。在製造領域,組織3C、汽車等行業龍頭企業,論證可替代工業機器人應用的場景以及智慧製造非結構化場景,尋找場景應用方向。在民生領域,鼓勵醫院、康養機構、文旅場館、科普教育等場所提出應用需求,打造具身智慧機器人典型應用場景。在特種領域,聚焦強化複雜環境下本體控制、快速移動、精確感知等能力,在應急救援、特殊環境值守、巡檢、智慧出行等方面,深挖場景精準需求。
9.有序拓展場景應用。開展“具身智慧機器人+工業”應用示範,發揮機械臂、靈巧手等核心技術優勢,面向裝備製造、電子資訊、物流倉儲等領域,拓展智慧檢測、自動裝配、自動搬運等工業應用場景,試點工業具身智慧機器人在半導體顯示生産製造、汽車製造精細裝配等場景示範應用。開展“具身智慧機器人+養老”應用示範,支援發展能夠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質的智慧服務型機器人,拓展康復照護、殘障輔助、智慧家務等養老應用場景試點。開展“具身智慧機器人+應急”應用示範,面向城市安全生産、應急管理等需求,拓展智慧巡檢、治安巡邏等應急應用場景試點。開展“具身智慧機器人+教育娛樂”應用示範,強化具身智慧機器人學習認知、情感交互等能力,提供綜合性、完整性服務方案,不斷豐富拓展教育娛樂領域的落地場景。開展“具身智慧機器人+特種領域”應用示範,發揮具身智慧機器人智慧識別和視覺感知等技術優勢,圍繞無人智慧、深空探測、深海作業、高壓電力等場景,開發適應複雜極端環境作業需求的場景試點。
10.持續創新推廣模式。每年遴選一批應用場景示範項目,組織推介典型産品、應用場景和解決方案,帶動提升産品適配性和應用市場規模。支援具身智慧機器人企業建設應用體驗中心,鼓勵創新産品進科技館、文化館等,打造永不落幕的機器人展廳,擴大産品消費和推廣。推動先進適用的具身智慧機器人産品入選“首臺套”,加大首應用首方案獎勵力度,增強産品創新應用能力。鼓勵短期租賃、共用服務、代運營等方式,加速具身智慧機器人低成本、靈活部署應用,催生服務新業態。
四是企業梯隊領先計劃
以培育具身智慧機器人領軍企業為導向,集聚一批具有核心關鍵技術和自主知識産權的領先企業,引育一批具備創新活力的中小微企業,推動具身智慧機器人企業拔節成長。
11.培育“鏈主”企業。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培育具有生態主導力和全球競爭力的具身智慧機器人“鏈主”企業,帶動産業創新資源集聚。聚焦醫療健康、協作、特種、物流機器人等領域,支援頭部企業做大做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品牌和産品價值,提高企業綜合競爭能力。培育1-2家國際一流的機器人整機企業,帶動産業鏈上下游企業集聚發展,打造規模化産業集群。支援工業領域龍頭企業提前佈局具身智慧機器人關鍵領域,不斷拓展高端業務範圍。打造“亦莊上市服務基地”品牌,支援具身智慧機器人企業上市發展。精準服務在具身智慧機器人産業鏈發揮引領性作用的企業,在基金、金融、土地等方面加大支援力度。
12.扶持中小企業。針對具身智慧機器人的核心零部件、特色化整合及場景化應用等,扶持一批專注細分領域、具有高成長預期的創新企業做優做強,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和獨角獸企業。發揮大中型重點企業帶動作用,有效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協同發展,營造有利於企業自發成長的良好環境。(牽頭單位:機器人和智慧製造産業局;責任單位:科技和産業促進局、北京亦莊機器人科技産業發展有限公司)
13.招引優勢企業。發揮高精尖産業主陣地規模優勢,加快推進具身智慧機器人全産業鏈佈局,繪製招商知識圖譜、産業地圖,梳理産業生態企業招引名單,招引一批國內外一流的具身智慧機器人骨幹企業,打造具身智慧機器人産業綜合集聚區。發揮鏈主企業的帶動作用,培育或招引一批關鍵零部件、控制系統、演算法軟體企業,推動産業能級躍升。針對不同發展階段、不同類型企業的需求,精準制定産業鏈招商政策舉措。
五是産業生態爭先計劃
緊扣産業補鏈強鏈延鏈全過程發展需求,完善數據、平臺、服務、資金等資源要素配置,持續營造人才近悅遠來的環境,構建“資源統籌-要素集聚-創新協同”的産業生態雨林。
14.集聚高品質具身智慧數據。更好發揮數據對具身智慧機器人産業發展的推動作用,基於數據基礎制度先行區先發優勢,加快人工智慧數據訓練基地建設,健全完善“監管沙盒”機制,創新數據管理、清洗、標注、使用、評測等方法,打造業內規模最大、資訊最稠密的通用開源具身智慧數據集,建立分級分階段開源共用模式。面向典型任務和特定應用,搭建實景場景和倣真場景,實現原始數據採集路徑、遙操作路徑以及倣真採集路徑,構建數據場景庫,提高數據使用效能。針對具身智慧演算法迭代的數據規模需求,建設行業領先的通用具身智慧大小模型訓練數據庫,加速具身智慧機器人學習能力提升。
15.佈局高能級創新平臺。支援領軍企業聯合高校院所建設具身智慧機器人重點實驗室、創新聯合體、博士後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産學研合作機構,搭建多主體協同、跨區域合作、創新資源共用的協同創新平臺,積極承擔國家戰略任務,加快重大共性關鍵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圍繞重點産品,依託優勢高校、科研院所、骨幹企業、産業基地和園區,整合創新資源,着力建設一批具身智慧機器人創新平臺。聚焦具身智慧機器人檢測驗證、快速打樣、共用加工、柔性製造等産業關鍵環節,加快建設一批開放共用的共性技術平臺,提供中試熟化、工程開發、樣品試製、工藝改進、軟體升級等服務,滿足樣機及小批量生産的設計加工需求。支援國家級機器人品質檢驗檢測平臺建設,持續提升元器件、零部件、整機等檢測能力。
16.打造高品質孵化載體。以孵化培育機器人生態企業、推動成果轉化和應用示範為核心,加快推進北京市機器人産業園建設,實現機器人技術研發、試驗檢測、産業服務等功能融合,打造集研發生産、轉化孵化、整合訓練、檢測認證於一體的高端産業空間。推動具身智慧機器人特色産業園區、國家信創産業園、北投臺湖産業園等園區協同聯動、融合發展,加速具身智慧機器人生態企業集聚。支援標桿孵化器建設,建立服務工作機制和服務管家制度,為企業全生命周期發展提供服務保障。
17.加強高價值知識産權創造運用。發揮知識産權保護中心分中心效能,支援具身智慧機器人領域高價值專利保護創造。錨定具身智慧機器人領域關鍵技術專利,探索組建具身智慧機器人專利池,引入彌補共性技術短板、具有領先優勢的關鍵技術專利,匯聚智力成果,推動産業鏈共建共用。實施標準規範引領工程,全面梳理産業鏈標準化需求,開展具身智慧機器人標準化路線圖研究,持續推進具身智慧機器人標準化工作,加快共性技術要求、産品通用規範等標準研究制定,促進具身智慧機器人創新成果向標準轉化。
18.構建高水準金融支撐體系。構築“産業升級基金+科創基金+種子基金+人才基金+市場化子基金”全生命周期投融資支援體系,積極聯動國家大基金、市級機器人專項基金,以及銀行、保險、擔保等金融機構,為具身智慧機器人企業提供定制化金融服務。定期舉辦具身智慧機器人投資路演和競賽,鼓勵社會資本投向具身智慧機器人領域。
19.建設高層次創新人才梯隊。設立10億元人才發展專項資金,以“人才十條”政策2.0版為抓手,加大對具身智慧機器人領域國內外創新人才、創業團隊留京發展服務力度。完善人才發現、引進、培養和留用機制,深化與高校院所、職業院校合作,引育一批具身智慧機器人領域的高端産研融合人才,培養一批技術技能人才,最大限度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牽頭單位:機器人和智慧製造産業局;責任單位:組織人事部、社會事業局、科技和産業促進局)
20.促進高效能産業交流合作。構建産業協同生態,推動機器人、人工智慧、生物醫藥、新材料等企業跨領域合作,開展技術應用聯合攻關,增強軟硬協同適配能力,提升産業鏈供應鏈韌性。依託“世界機器人大會”會展平臺,搭建具身智慧機器人主題論壇、沙龍、賽事、博覽等活動矩陣,依託北京亦莊創新發佈機制,定制發佈具身智慧機器人最新研發成果及産品,促進供需對接、技術合作。推動“機器人+”文化設施聚集,支援“具身智慧機器人+”消費嘉年華等文化創意活動落地,加速産品推廣應用,打造機器人科技科幻文化活動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