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目光再次聚焦北京 “機器人總動員”見證産業蝶變

日期:2024-08-22 08:09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連續10年,“機器人總動員”在京城東南的亦莊火熱上演。8月21日,2024世界機器人大會開幕,全球目光再次聚焦北京。

  10年間,世界機器人大會為北京留下了一批機器人新技術、新産品,也 啟發了更廣闊的技術創新和産業應用。2024年的大會上,來自北京的全球首個全尺寸純電驅擬人奔跑人形機器人“天工”升級亮相,全球首款搭載人工智慧深度學習技術的骨科手術機器人等一批新品首秀,見證北京機器人産業的10年蝶變。

博覽會上觀眾圍觀人形機器人。

博覽會上觀眾圍觀人形機器人。

“天工”(右)和特斯拉Optimus(左)兩位明星人形機器人同框,被粉絲團團圍住。

“天工”(右)和特斯拉Optimus(左)兩位明星人形機器人同框,被粉絲團團圍住。(和冠欣 攝)

  特殊觀眾

  “天工”巡館秀新技能

  8月21日展館一開放,“天工”就成了“頂流”。2024年4月,北京人形機器人母平臺“天工”發佈,實現了全球首例全尺寸純電驅人形機器人的“擬人奔跑”。

  與4個月前的驚艷一跑相比,“天工”這次具備了更多新技能:既能跳舞、鞠躬、揮手打招呼,還能聽招呼、抓東西。當展館內的小朋友衝着它説“請把橘子放在我的手上”後,坐在對面的“天工”立刻將手伸向桌上的4樣物品,從中挑選出橘子,溫柔地放在小朋友稚嫩的小手上。

  這個短暫的過程,“天工”幹了很多事:先要依靠大模型識別人類語言,然後在視野中尋找橘子,再判斷抓取點,最後精準抓取物品。

  與其他靜態展示的機器人不同,“天工”還化身為特殊觀眾,現場巡館。行走的一路上,“天工”真如明星一般,隨時向大家揮手,大約走了兩百米,抵達特斯拉展區外,瞬間就被大量機器人粉絲團團圍住,寸步難行。在展區外駐足幾分鐘後,“天工”受邀進入特斯拉展區,與靜態展示的特斯拉人形機器人Optimus合影留念,上演了一次特殊的“技術交流”。

  “之前天工就具備本體感知能力,跑起來不是靠看的,而是靠關節感測器。”研發“天工”的北京具身智慧機器人創新中心相關負責人説,它踩到軟硬不同的物體上時,關節位置不同。它就通過學習“記”住這些位置的變化,走路時本體不斷感知應對路面變化;而現在它除了本體感知,還結合視覺感知,通過“眼睛”提前看到前面路況。

  未來“天工”將增添更多技能。目前,當人下達語音指令後,它就能基於“開放詞彙目標檢測與任意物品分割多模態模型”來完成一套抓和放的動作。“我們已經打通了具身智慧大模型鏈路,這意味着機器人可以理解人類指令,拆解相關任務並完成這些任務,未來機器人將能幫助人類做更多事情。”創新中心人形機器人演算法專家張強介紹。

  見證突破

  尖端新品扎堆首發

  2024年是世界機器人大會的第十個年頭。作為全球機器人領域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綜合性盛會,不計其數的新品選擇在這個舞臺首秀。

  與“天工”合影的特斯拉Optimus人形機器人這次是在北京首發亮相,其全身具備28個活動關節、雙手共有11個自由度。據介紹,Optimus搭載與車輛同源的AI技術,行走速度較之前提升了30%,十根手指“進化”出感知和觸覺,既能輕握脆弱的雞蛋、也能搬運沉重的箱子。最近特斯拉工廠內已有該款機器人嘗試模倣人類進行電池分揀訓練,預計2025年將會有超過千台在工廠幫助人類完成生産任務。

  研發手術機器人的長木谷公司展區中央,被紅布蒙着的機器人新品不斷吸引觀眾駐足。這是其自主研發的全球首款搭載人工智慧深度學習技術的“AI+ROBOT”骨科手術機器人ROPA。“它讓手術控制精度突破毫米級別,解決了縮短手術時間、降低手術風險、減輕患者痛苦等傳統難題。”長木谷董事長張逸凌説。

  機器人高超的手術“技巧”是如何實現的?張逸凌解釋,就像擁有骨科專家的“超級大腦”,它在術前僅需患者CT就能幫醫生在5到10分鐘制定出一套個性化的三維手術方案;而精準光學定位就像“數智眼”,實時監測並追蹤患者術中體位的變化,幫醫生突破傳統手術的視野局限、操作盲區;搭配“數智手”應用的智慧隨動技術後,手術過程中每一個關鍵步驟都能精確執行,實現手術精度毫米級別突破。

  鈦虎機器人發佈的人形機器人T230新品是國內首個高達2.3米的人形機器人,主要應用於重物搬運場景,但它本身卻很輕。“依託自主研發的輕量化減速器等核心部件,我們實現了機器人身體輕卻力量大的特點,力量相當於正常成年人的三倍。”鈦虎機器人創始人易港説。

  賦能産業

  産業收入已破200億元

  幾個月前,剛剛把人形機器人總部落在北京的優必選公司,在本屆大會上推出了“人形機器人天團”。8月21日,該公司把汽車産線的一段“搬”到展館裏,檢測機器人圍着一輛汽車幾十秒,一份輪胎檢測報告就已出爐。此外,結合端到端模倣學習、視覺精準識別、全身精細運動控制等技術,由其研發的工業版人形機器不久前剛“入職”多家汽車工廠,配合人類執行搬運任務,作業完成度和執行難度居於業內前列。

  2023年,北京在一南一北佈局兩座機器人産業園,南邊位於亦莊的産業園已經率先投入使用。這裡已成為機器人産業的聚集地。在亦莊成立僅8個月的靈足時代則突破了機器人關節在輕巧與穩準之間的創新瓶頸。“機器人關節是讓人形機器人像人類般靈活的關鍵,我們自研的新産品能驅動1米高的中尺寸雙足人形機器人或全尺寸四足機器人。”創始人兼COO邵元欣説。

  北京經開區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亦莊已擁有機器人生態企業百餘家,其中半數以上為專精特新企業,産值規模近百億元,佔全市機器人産業的50%,在精密減速器、高性能伺服啟動器等關鍵核心零部件實現自主可控,在特種、智慧鑽井機器等産品方面實現創新突破,在具身智慧機器人産業領域基本形成了覆蓋核心部組件、本體、應用的具身智慧機器人産業鏈。

  這是北京機器人産業不斷升級的縮影。數據顯示,2023年,北京機器人産業總收入超過200億元,企業數量超過400家,其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0家、位居全國首位。“本市出資設立了百億規模機器人産業基金,已累計投資12億元,支援11個重點項目,加Athlon頭企業培育和産業鏈佈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市正加快實施“百項機器人新品工程”和“百種應用場景示範工程”,支援企業在機器人産品研發試用過程中的熟化和迭代。(曹政)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