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國際商事仲裁中心建設條例》被列為北京市人大常委會2024年立法工作計劃審議項目;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動國際商事仲裁中心(北京)建設;推動實現“涉外仲裁領軍人才、職業進階人才、青年基礎人才”3類人才培養有序有力……
自2022年全國開展國際商事仲裁中心建設試點以來,北京充分發揮法學法律資源密集、國際交往合作活躍、頭部仲裁機構集聚的優勢,以打造國際一流仲裁機構、建設國際商事仲裁中心為牽引,在強化制度政策保障、推動全鏈條爭議解決機制加速形成、拓展仲裁國際交往合作、建設涉外法治人才隊伍等方面持續發力,賦能首都新發展。
2023年,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以下簡稱貿仲)、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以下簡稱海仲)、北京仲裁委員會(以下簡稱北仲)三家在京仲裁機構共辦結涉外仲裁案件978件、標的額達592.91億元,佔全國的31.28%、30.36%。最新一期國際仲裁調查報告顯示,北京在全球最受歡迎仲裁地排名中與紐約並列第六。
改革體制機制提升辦案質效
“當事人是一名香港企業家,在轉讓了一家紐約交易所上市公司的股票後,與相關方發生爭議,便向北仲申請仲裁,請求解除股票轉讓合同。但是,仲裁程式需要一定周期,股票已在對方掌控下,且有證據顯示已在準備出售股票,一旦售出就無法再要回股票,後續的仲裁也就失去了意義。”一起仲裁案件的代理律師表示,在這緊要關頭,他們申請啟動緊急仲裁員程式,希望能夠阻止對方在仲裁庭作出最終裁決之前出售股票。
北仲受理申請後,不到24小時就指定一名國際仲裁經驗豐富的緊急仲裁員。根據國際仲裁慣例,在衡量請求事項的急迫性、雙方的勝訴可能性等因素後,緊急仲裁員15天內作出決定,支援了這名香港企業家的請求。
辦案質效不斷提升的背後,是北京持續推進仲裁機構體制機制改革的不懈努力。2022年4月,北京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完善仲裁製度提高仲裁公信力建設國際仲裁中心的實施意見》,明確了22類57項具體任務,對仲裁體制機制改革及建設國際商事仲裁中心進行了全方位部署。此後,北京市司法局積極發揮牽頭作用,建立常態化工作推進機制,協同全市24家單位推動改革任務落實。目前,各項改革任務已基本完成。
與此同時,北京市堅持改革創新強基礎與開放包容求突破相結合,先後出臺《北京市關於改革優化法律服務業發展環境若干措施》《境外仲裁機構在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設立業務機構登記管理辦法》等文件,完善工作居留、出入境等一系列政策,並通過出臺《北京市司法局關於加強對仲裁工作指導監督的意見》,切實保障仲裁機構依法獨立開展工作。
在相關政策的積極推動下,在京仲裁機構積極改革完善內部治理結構,着力提升仲裁辦案質效。2023年,貿仲適應變革時代需要,完成修訂第十版《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仲裁規則》,創新推出早期駁回程式、實行仲裁收費封頂等多項新規,當年受理的645件涉外案件爭議金額達527.65億元,同比增長41.08%,並首次實現“一帶一路”案件國別基本全覆蓋;海仲首發《案件經辦人指南》《仲裁庭秘書指南》,強化專業服務規範,新受理案件量同比增長491.58%,案件涉及32個國家和地區;北仲創新設立監事會作為實體運作的監督機構,推動建立與司法行政、財政等部門的職能銜接,並建立起以裁決書核閱制度為基礎,以專家諮詢制度為支撐的案件管理體系,持續提升辦案質效。
加強國際交往推動資源要素融合
6月24日至7月12日,聯合國貿易法委員會第五十七屆大會在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召開,貿仲、北仲作為觀察員單位應邀參會,對《國際投資爭端解決諮詢中心章程(草案)》及其他國際投資爭端解決機制改革議題進行審議。會議期間,北仲代表團還對美國仲裁協會、美國司法仲裁調解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等國際爭議解決機構展開調研交流活動,共同探討國際仲裁合作與發展問題,積極推動仲裁與爭端解決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6月27日,海仲成功舉辦“2024中國海事商事仲裁高級別對話會”,對話會以“促進國際供應鏈發展,助力新質生産力形成”為主題,共有20家國內外機構支援參與,線上線下近18萬人參會,在國際上産生積極廣泛影響。
就這樣,在京仲裁機構積極發揮在仲裁行業的引領優勢和仲裁領域交流交往的平臺優勢,先後與80余家國際仲裁機構及組織簽署合作協議,並創設了《“一帶一路”仲裁機構北京聯合宣言》及其合作機制。北京市司法局副局長張國強説,在持續推動仲裁國際交往合作的同時,北京市司法局依託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中關村論壇、金融街論壇等對外開放合作平臺,全面展示北京仲裁行業涉外法律服務經驗和最新成果,為相關國際規則制定提供對策建議與實踐支援,北京仲裁國際影響力持續提升。
國際交流與合作,也讓調解這朵“東方之花”漂洋過海,為中外當事人帶去了不一樣的體驗,展現出中國涉外法治的智慧和溫度。為進一步推動形成全鏈條商事爭議解決機制,北京市司法局近年來積極推動資源要素融合,探索仲裁前爭議化解機制,統籌訴訟、仲裁、調解等多種爭議解決方式,同時支援國際爭端預防與解決組織落地北京開展業務。
目前,北京法院系統已實行仲裁案件司法審查、涉外仲裁保全及執行集中管轄機制,並成立北京國際商事法庭和國際商事糾紛“一站式”多元解紛中心,積極支援北京仲裁法治化、專業化、國際化發展。
作為戰略性佈局的重要一環,北京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員會於2024年4月下發國際商事仲裁中心(北京)建設實施方案,聚力實施五大功能定位、四區聯動佈局、三方主體協同、兩步走發展規劃和一個實體平臺建設的“54321”行動戰略。目前,核心承載區實體平臺建設正加速推進,北京市朝陽CBD法律服務聚集示範區、豐臺法務區、東城、海淀等特色法律服務生態區快速發展,“1+N”總體佈局初步顯現。
加強涉外法律人才集聚培養
“當前,國家和社會發展對涉外法治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而民法典、證據法和仲裁法是中國對口國際的重要介面,深入學習本系列課程可以使同學們做到‘一理通而百理明’。”2024年2月,北仲與高校合作“國際商事仲裁理論與實務”系列課程陸續開課。
2024年2月,北仲與清華大學合作開設的“國際商事仲裁理論與實務”系列課程之“英美證據法”課程順利開課。
6月,海仲作為共建單位的大連海事大學涉外法治人才協同培養創新基地正式成立,並就教學目標、課程設計、實踐培訓等事項與各方交流研討。7月,貿仲代表團赴比利時根特大學法學院座談交流,旨在着眼青年國際法律人才培養,增進不同文化交流,加強國際法律合作,促進國際經貿發展。
近年來,北京市司法局充分發揮首都高校教育資源優勢,推動仲裁人才培養納入“首都涉外法治人才隊伍建設行動計劃”“北京市百名高端涉外法治人才培養計劃”,並與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等4所在京高校建立仲裁人才培養和智庫建設協議,推動實現“涉外仲裁領軍人才、職業進階人才、青年基礎人才”培養有序有力。
目前,在京仲裁機構已與近30所知名高校簽署國際仲裁碩士、涉外律師碩士等涉外法治人才培養合作協議。在內部管理中,在京仲裁機構加強仲裁秘書培養,不斷完善國際實習生項目,研究探索國際仲裁秘書培訓、評定和管理規則,並建立起以品德、能力、貢獻為導向的評價考核機制,夯實仲裁事業發展基礎。2024年5月,國際商事仲裁中心(北京)建設工作推進會暨國際商事仲裁中心戰略合作夥伴簽約儀式在京舉行,北京市司法局與相關高校共同簽署人才培養智庫建設戰略合作協議,各方將加強爭端預防與解決領域人才培養的交流合作,推進仲裁人才培養基地和國際仲裁中心智庫的共建共創。
下一步,北京市將持續推進“1+N”戰略佈局,高水準建設運營實體功能平臺,發揚集聚首都法律資源優勢,以高水準聚合效應培育全鏈條商事爭議解決服務融合發展生態圈;協同法院、在京仲裁機構、商事調解組織共同打造國際商事爭議解決優選地。同時,將進一步支援境外知名仲裁機構及爭議解決組織落戶北京,鼓勵在京仲裁機構“走出去”,建立多邊多型合作機制,積極參與國際商事爭議解決規則制定和相關機制建設。此外,北京將發揮仲裁對科技創新的服務保障作用,高水準建設運營數字經濟仲裁中心、知識産權仲裁中心,不斷豐富拓展服務形式,充分利用北京科技創新資源優勢推動智慧仲裁建設,建立仲裁與科技創新雙向賦能的良性發展態勢。
北京市司法局黨委書記、局長崔楊表示,北京市司法局將統籌各方力量,以高水準聚合效應培育全鏈條、全産業商事爭議解決服務融合發展生態圈,推動北京成為全球高端法律服務集聚地、國際商事爭議解決優選地,更好服務保障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對外開放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