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集體院落改造成科學家工作室 科研人員衣食住行無後顧之憂 懷柔科學家小院誕生重大科研成果

日期:2024-08-13 08:19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村集體院落改造成科學家工作室,科研人員衣食住行無後顧之憂 懷柔科學家小院誕生重大科研成果

專家學者、屬地政府相關工作人員在“科學之家”開展研討會。

專家學者、屬地政府相關工作人員在“科學之家”開展研討會。(中國農業大學科研團隊供圖)

科學家小院外景。

科學家小院外景。(王佳興 攝)

  前不久,“神農·固芯”智慧育種平臺在懷柔科學城城市客廳亮相,這項重大科研成果標誌着中國育種行業從傳統的“經驗育種”向“精確育種”再到“智慧育種”的跨越。這個AI大模型驅動的大平臺誕生地説來有趣,不在高校的實驗室中,而是在科研團隊鄉下的“家裏”。

  2023年年底,中國農業大學相關科研團隊走出高校,來到懷柔區雁棲湖南岸的范各莊村,在一座樸素的小院安了家,起名“北京懷柔智慧農業科技小院”。記者走進小院時,一台小型巡檢機器人剛從田間歸來,正在門廊處“休息”。庭院古色古香,一層是廚房、會議室、辦公室,二層是臥室和露臺。雖是暑期,仍有不少科研人員在這兒學習生活。

  2024年夏天,大模型發佈前最後攻堅的兩個月,中國農業大學資訊與電氣工程學院副教授、小院首席科學家王耀君正是在這兒找到的最佳科研狀態。“那段時間每天四五點起床,深夜才入睡,心無旁騖。吃飯有雁棲鎮政府食堂供應,去試驗田採集數據只用過條馬路,最重要的是不用再懷柔海淀折返跑。衣食住行全無後顧之憂,免去了太多的紛紛擾擾。”

  如今大模型運作步入正軌,算上研究生、博士生、教授,常駐小院的科研人員達到12人,依託大模型,有研究智慧蜂箱的,研究巡檢機器人的,還有研究數字人的,大家潛心研究,進展飛快。只要有了靈感,這兒就成了“會議室”,隨時頭腦風暴。當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專家來調研時,這裡又成了“會客廳”。

  中國農業大學農業大模型團隊的00後研究生王贈億工作之餘,經常&&接待專家訪客。他整個研一時光都在小院度過,9月份也即將在這裡繼續研二的學業。在這裡安家,他常能吃到師兄炒的拿手菜辣椒炒肉,常約好友逛懷柔老城。為了不辜負懷柔的綠水青山,還有同學買了山地車,供大家騎行。

  不管是教授還是學生,在這裡住久了都有了感情,“此心安處是吾‘家’。”

  科學家小院是怎麼來的?

  雁棲鎮副鎮長王宇告訴記者,雁棲鎮作為懷柔科學城的重要承載地,先行利用4套村集體所有院子盤活改造,試水建設科學家工作室,同時與高校、科研院所洽談,實現築巢引鳳。

  依託科學城的建設與發展,懷柔這片科學的熱土已經匯集了豐富的智力資源。據統計,在懷科研人員已達2.3萬人。“目前的4處科學家小院是一期,已有中國科學院物理所、電子所以及中國農業大學三個科研團隊的70余名科研人員入駐。二期方案如今也已編制完成,將能滿足300人入駐,科學家小院前景可期。”王宇説。

  記者手記

  完善配套服務 留住科研人才

  中國農業大學有技術,成果亟須落地轉化,而雁棲鎮有農業資源、有好政策,農業上正在尋求破題,雙方因此一拍即合,科學家小院發揮了“1+1大於2”的效果。

  在小院隔壁,還配建了一套“科學之家”,這裡被打造成了一個多用途公共空間。天南海北的科學家們來到這裡,不僅和常駐這兒的科學家成了鄰居,還能享受到工作、會議、用餐、居住的一站式服務。或許不久之後,這座小村莊將真正實現科學家雲集。

  懷柔正積極打造科學家的“一生之城”,這些探索給科學家小院的未來發展帶來更多可能。服務好科學家,不僅要營造濃厚的科研氛圍,還需要打造高品質、有溫度的科學家園,不斷健全人才服務網路,讓科研人才引得來、留得住。(張佳琪)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