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半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6年來最高,戰略性新興産業貢獻7成——北京産業新動能乘勢而上
新能源汽車産量增長3.5倍,小米、理想汽車成新名片;人形機器人“天工”孕育幾個月,便像人一樣跑起來;全國獲批進入臨床二、三期的幹細胞藥物過半集中在北京……
上半年,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創6年來最高。數字背後,是北京大力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持續在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深度融合等領域發力,産業經濟呈現工業靚、服務業穩、新動能乘勢而上的良好態勢。
未來産業
科技創新牽引産業拔節生長
太空中,8顆來自北京的衛星,組成了我國首個低軌寬頻通信試驗星座。這張5G試驗網路如同一張小蜘蛛網,實現連續超30分鐘的寬頻通信。“在陸地、海洋,甚至空中,小蜘蛛網都能提供穩定的5G信號。”參與編織這張網的銀河航太公司星座通信系統架構師林廣榮解釋。
位於海淀區的方舟實驗室裏,新一代通信衛星也將揭開神秘面紗。銀河航太對外合作總經理邢一春透露,正在研製的通信衛星可直接與手機相連。即使手機沒有地面網路覆蓋,也能撥打電話、上網。上半年,這座實驗室裏的團隊已經針對大面積、複雜二維展開翼陣陣面,研發了氣浮重力卸載系統,開展了零重力展開功能試驗,具備了進一步開展飛行産品研製的基礎。
我國商業航太市場潛力巨大,將成為萬億級新興産業。商業航太還帶動新一代資訊技術、高端製造等高精尖産業發展。“我們的供應鏈夥伴已經從2018年的100多家增長到如今的超1000家。”邢一春説,供應鏈涵蓋精密加工、鑄造、電子整合、能源等領域,助力商業航太生態加速培育,未來將共同推進綜合創新體系。
得益於提前佈局,一批未來産業正在拔節生長,北京通用人工智慧、細胞再生與通用醫學、商業航太等均在國內領先,産業鏈條佈局完整。
科技創新牽引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乘勢而上。上半年,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1%,增速創6年來新高。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披露,規上高技術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對規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分別超四成和七成。
轉型升級
“北京智造”“北京服務”強強聯合
昌平清華科學城核心區,清華大學14個全國重點實驗室集聚,重點探索“研發服務—轉化落地—示範應用”模式;亦莊新城兩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區,覆蓋研發、測試等環節的公共服務平臺搭建起來,重點探索以高端製造業向現代服務業延伸、産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模式;海淀上地區域暨北部組團科創園區,北京強項的新一代資訊技術與製造業、服務業融合起來,加速轉化……
這些産業園區正將北京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優勢聯合起來,互相借力,融合發展。近年來,本市兩業融合進入提速發展階段,充分體現了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産力發展的重要趨勢。相關負責人説,北京明確了新一代資訊技術和製造業、服務業融合等8個兩業融合發展重點方向,已形成了6個園區、40家企業的兩業融合試點示範體系,還儲備了18個兩業融合示範園區項目。清華國重基地兩業融合示範園區已全面開建,一期預計年底投用。
除了融合化轉型,産業也加速智慧化、綠色化發展。上半年,本市新啟動了城市副中心臺湖圖書城數據基礎制度先行區等8個低效空間改造升級,釋放高品質的産業空間資源,也形成了西城區金科新區等一批産業集聚發展區域。剛剛獲批的望京大廈低效樓宇改造項目,將成為中關村朝陽園及數字經濟創新産業走廊的重要承載主體。此外,海淀金隅工研生物醫藥等一批産業類城市更新項目力爭下半年開工。
創新突破
“人工智慧+”助千行百業躍升
看似普通的路口,卻憑藉着燈桿上懸挂的小基站,“感知”車流量,再計算、傳遞給汽車,讓汽車自己“看”清前方的路。
一台基站的感知時間精度為4.4毫秒,感知時延41.57毫秒。“不管是行人、汽車,還是複雜路況下的其他移動物體,它都能瞬間完成感知和數據同步。”在北京成長起來的蘑菇車聯公司研發的AI數字道路基站及邊緣感知系統,正讓北京的多個路口變“聰明”。該公司CTO郭杏榮解釋,這個基站運用多模態感知大模型,對路口車流量和行人流量等數據實時監測分析,可自動調整信號燈時長,優化交通流量分配。
前不久,北京入選智慧網聯汽車“車路雲一體化”應用試點。“車路雲一體化”集聰明的車、智慧的路、強大的雲於一體,三端數據相互補充和驗證,提高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讓智慧網聯汽車運作更安全、更順暢。郭杏榮説,這不僅能實時獲取整個道路網路的精確路況,還能有更豐富的數據維度和視角,特別是對特殊天氣等條件下的數據掌握更具優勢。如今,這款在北京實現技術突破的AI基站,已經在上海、深圳、湖北等多地投入運作。
北京正對標世界前沿,推動人工智慧創新引領發展。上半年,AI成果豐碩:智源研究院發佈全球首個低碳單體稠密萬億語言模型;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發佈“天工”機器人;抖音豆包、百度文心一言成為月活用戶千萬的明星産品……
“北京將以算力、數據和場景應用為抓手,全力打造人工智慧創新高地。”相關負責人説,本市將加快推動單一大規模算力集群建設,有效支撐先進大模型研發;開展數據基礎制度先行先試,加快推動高品質數據集匯聚,打造國家數據要素配置樞紐;賦能科學研究、醫療健康等重點領域,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