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是最活躍的創新主體,然而,企業在基礎研究中發揮的作用有限,一度是我國創新體系的短板之一。從中關村科學城獲悉,海淀區聯合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委成立的海淀原始創新聯合基金,探索“市—區—企業”出資模式,由企業“出題”、高校院所優勢科研力量“做答案”,2024年該聯合基金年度總規模首次破億元,精準引導基礎科學研究解決實際産業難題。
428項前沿項目獲支援
納通科技集團是一家醫療健康産業集團,核心業務涉及骨科內植入物、生物基材料等領域。三年前,公司做出了一個決策,出資參與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海淀原始創新聯合基金。這個決策曾令部分管理人員不解:基礎研究耗時長、風險高、難度大,企業每年投入幾百萬元,但基金資助的科研項目最終産出成果的産權卻不歸企業,划得來嗎?
“我們不僅要着眼於眼前,還要為未來做儲備,探索前沿技術。”納通科技集團副總裁、納通研究院院長董驤説。作為一家深耕醫療器械領域的大型企業,他們一直希望能開門創新,挖掘更多的“源頭活水”。
中關村科學城相關負責人介紹,海淀區科技資源豐富,既有以清華、北大、中國科學院等為代表的高校院所,又有1萬餘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形成了科研能力和科研需求共同集聚的現象。如何讓科研能力的“供需”兩頭高效匹配,引導基礎科學研究解決實際産業問題,成為海淀區科技體制改革的一個重點和難點。
納通所參與的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海淀原始創新聯合基金,成為解決這一難題的有效手段。該聯合基金在全國範圍內首次採用“市—區—企業”三級共同出資的方式,即市、區、企業按照122的比例進行出資。基金成立7年來,已資助了無線通信、電腦視覺、智慧骨科等領域的項目428項,解決了多項區內産業發展所面臨的共性瓶頸問題和基礎前沿問題。
大咖“揭榜”為産業解難題
積極投入資金支援基礎研發的不只是納通。
“我們每年投入300萬元,政府配套支援450萬元,關鍵是能夠幫我們請到‘大神’!”北京朗視儀器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亞傑回憶,聽説海淀原始創新聯合基金的情況後,企業管理團隊立即開了個視頻會議,不到10分鐘就確定參加了。
基金支援的項目指南一經發出,就如同張貼了“英雄榜”,召集全市範圍內的優勢科研力量,解決區內産業發展面臨的共性瓶頸問題以及基礎前沿問題。
以納通參與成立的醫學工程專項基金為例,其與北京朝陽醫院關節外科王志為主任合作的全膝關節假體項目,已經在納通最新推出的産品中初步應用;北京航空航太大學生物與醫學工程學院王超副教授的齒科新材料項目,首創了基於個性化支網結合植骨材料的混交式骨再生技術,解決為口腔複雜骨增量(增加患者牙槽骨體積)的行業難題;與北京兒童醫院骨科姚子明副主任合作的“治療兒童脊柱畸形的彈性可撐開方法及其力學作用機制”項目,為納通自身在兒童脊柱畸形矯正系統的研發提供了實驗基礎和醫工合作資源……迄今,納通已連續3年出資參與海淀原始創新聯合基金建設,支援與企業關注領域方向一致的基礎研究項目共計66項,每年投入聯合基金的額度已從300萬元增長至500萬元。
在聯合基金模式下,受益的企業和科研團隊眾多。北京郵電大學許曉東團隊與佰才邦深度合作的“超密集組網”技術應用已經推廣至眾多國家和地區;北京大學梁雲團隊的“面向深度學習的FPGA編程語言、編譯和優化技術研究”相關成果已在商湯科技與本田汽車的自動駕駛模組中得到應用。
先行先試進一步激發活力
壓茬推進的改革措施,進一步激發了企業參與基礎研究的熱情。作為中關村新一輪先行先試改革的重要配套政策,2022年起,基礎研究稅收優惠政策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核心區(海淀園)率先試點。
“基於這一政策,我們每年參與聯合基金500萬元,能享受75萬元左右的稅收優惠,這讓我們更有信心持續投入研發。”董驤説。
中關村科學城科技發展處負責人介紹,自2017年成立以來,海淀原始創新聯合基金規模越做越大,參與聯合基金的企業從最初的3家擴大到了現在的12家,年度資金規模也從第一年的2400萬元擴大到2024年的過億元,累計出資已達2.764億元。
在聯合基金及中關村新一輪先行先試政策的推動下,企業從昔日的基礎研究的“局外人”變成了重要“出資人”與“出題人”,産業需求與基礎科研已形成充滿活力的正迴圈。海淀原始創新聯合基金的模式也推廣到了北京市其他區,豐臺、順義、昌平、大興、經開區等相繼成立了聯合基金。(孫奇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