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産大會上,我國申報的“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好消息傳來,首都市民歡欣鼓舞。為方便市民游客打卡,市交通委推薦兩種綠色出行方式——乘坐地鐵8號線、5路公交車,暢游中軸線。
8號線呈南北走向,共34座運營車站,把天橋、前門、王府井、南鑼鼓巷、什剎海、鼓樓等老北京特色文化地標連成一線。8號線不僅在地圖上與北京中軸線比較吻合,在車站設計上也充滿中軸線元素。
永定門外站的《中軸勝境》,用超高清、高刷新率LED矩陣螢幕,實時更新藻井藝術內容;前門站的《中軸錦繡》,以正陽門為坐標,北望京城宏偉圖景,通過再現北京古城建築群昔日面貌,呈現城市規劃與建設史上的偉大文化遺産;金魚衚同站的《連年有魚》壁畫,巧用馬賽克拼貼鑲嵌工藝,描繪了錦鯉魚群在池水中嬉戲的圖景……
除了車站內無處不在的中軸元素,北京地鐵還與北京京企中軸線保護公益基金會在8號線共同打造了一列“中軸線專列”,在外觀、內飾設計中融入15個遺産構成要素,每節車廂車門上都張貼着中軸線文化展示圖片,座椅上增加中軸線建築剪影貼紙,扶手拉環上是中軸線手繪風景。同時,專列還融合數字化內容和體驗,乘客掃碼登錄“雲上中軸”小程式,可線上“觸摸”一條流動的中軸文化帶。
8月初,8號線部分車站繼續開展“中軸文化特色印章打卡活動”,進一步推廣宣傳北京中軸文化。“從16年前服務奧運的‘奧運支線’到如今的‘地下中軸線’,北京地鐵不斷提升服務品質,將為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産的可持續發展繼續助力。”北京地鐵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
想打卡中軸線,別錯過歷史悠久的5路公交車。
5路公交車到2024年已是89歲“高齡”,穿越大半個北京老城,線路恰好接近北京中軸線。目前,每天約有2.1萬人次乘坐5路公交線,高峰日客流更是達3.3萬餘人次。
坐上5路公交車,從前門、天安門、北海、景山,一直穿行到地安門、萬寧橋、鼓樓……時光慢了下來。紅墻綠瓦,碧水石橋,古都北京,余韻悠長。
5路公交開通於1935年,最初由東華門開往香山,後於1949年10月重投運營,線路不斷優化。2004年,線路走向定為德勝門至菜戶營,2013年北端延伸至北土城公交場站。它穿越豐臺、西城、東城、朝陽四區,是市區最長公交線路之一。
5路公交因其線路接近北京中軸線,途經大觀園、前門大柵欄、天安門廣場、景山、北海、鼓樓、什剎海、德勝門等著名景點,被形象地稱為“龍脊線路”。5路見證了北京的發展,帶乘客領略古都文化。周總理也曾乘坐5路車出行。
從業近16年的5路公交車駕駛員張濤,幾乎天天能看到中軸線。“這麼多年過去了,城市發展日新月異,但老北京城的熟悉和親切感一直都在。”他説。
張濤見證了以中軸線申遺保護為契機、推進重點文物騰退和周邊環境整治、推動老城整體保護與復興所帶來的變化。“行車道路越來越寬,公交車輛越來越舒適、環保、安全,游客也越來越多。”張濤感嘆,“當車輛行駛到天安門時,乘客不斷發出讚嘆聲,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位於地安門外大街中部、什剎海東岸的萬寧橋,是北京中軸線上最古老的橋梁,也是5路公交車每天經過的地方。“萬寧橋700多歲了,為了保護它,降低對它的影響,我們從‘大車’換‘小車’,也是為保護中軸線貢獻自己的力量。”張濤介紹。
5路公交車運作間隔9至10分鐘,針對暑期旅游,平日9時和15時增加德勝門至前門西中途區間2部,車隊每日根據景點地區監控,隨時從其他管轄線路抽調支援車輛加入區間運營,提高運營效率。(孫宏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