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聚一線 一脈長相承 ——北京中軸線承古拓今譜新曲

日期:2024-07-28 09:38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産大會上,中國代表團在“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後鼓掌慶祝。

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産大會上,中國代表團在“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後鼓掌慶祝。(賈韋德·達爾 攝)

游客在鐘鼓樓景區欣賞傳統擊鼓表演。

游客在鐘鼓樓景區欣賞傳統擊鼓表演。(金瑤 攝)

先農壇神倉建築群吸引眾多游客前來打卡。

先農壇神倉建築群吸引眾多游客前來打卡。(武亦彬 攝)

正陽橋遺址考古現場。

正陽橋遺址考古現場。(武亦彬 攝)

  始建於元代,成型、調整於明清時期,發展、保護於近現代……自肇建迄今,縱貫北京老城南北的北京中軸線,是中國傳統都城中軸線發展至成熟階段的傑出範例,展現出中華文明強大的生命力和延續性。

  27日,“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申遺項目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産大會上通過決議,列入《世界遺産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産增至59項。

  縱貫南北 穿越古今

  北京正陽門箭樓外,前門五牌樓附近,一個臨時保護方艙內,正陽橋遺址揭開神秘面紗。

  經過考古發掘,歷經歲月滄桑的正陽橋橋洞清晰可見,一座石質鎮水獸匍匐在東南角雁翅泊岸上,它的嘴角、脊背、頭部犄角等部位上的紋飾格外精美。

  “正陽橋是北京中軸線上一座單體最大的橋梁。”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張利芳説,“這座鎮水獸體量大,與正陽橋的規制相呼應。數百年來,它的位置一直沒有被擾動,為我們復原正陽橋的空間位置提供了精準的坐標。”

  揭示歷史細節、恢復歷史風貌、豐富歷史內涵……近年來,通過考古發掘、文物騰退保護利用、文物修繕等工作,北京中軸線的歷史畫卷變得更加真實、立體。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清華大學國家遺産中心主任呂舟介紹,北京中軸線是一個長達7.8公里的巨大建築群和城市空間的組合體,它將不同類型的歷史遺存有機聯繫起來,其多元化的空間組織為傳統的城市管理方式提供了有力的物質見證。

  北京中軸線北端為鐘鼓樓,向南經過萬寧橋、景山、故宮、端門、天安門、外金水橋、天安門廣場及建築群、正陽門、中軸線南段道路遺存,至南端永定門;太廟和社稷壇、天壇和先農壇東西對稱佈局於兩側。

  “近年來,作為15處遺産構成要素之一的中軸線南段道路遺存,考古成果頗豐。除了正陽橋遺址,永定門內中軸歷史道路遺存、珠市口段排水溝渠遺存等,實證了北京中軸線歷代沿用的史實,增強了北京中軸線的歷史信度。”張利芳説。

  從正陽橋出發、一路向北,700多歲的萬寧橋保持着從元代至今的交通功能,證明了元、明、清三代中軸線的重疊關係。岸邊垂柳、池中荷花,與這座古橋相得益彰,吸引着游人拍照打卡。

  呂舟説,北京中軸線表達出中華文明所秉持的“中”“和”哲學理念,其建築與景觀集中呈現了中國傳統都城規劃對於禮儀和秩序的強調。

  古韻新生 活態傳承

  走進北京中山公園,古木高聳、綠草青青,曾經的皇家祭壇環境清幽。

  “這裡是北京第一處轉變為城市公園的皇家壇廟——社稷壇,是北京中軸線公眾化的開端。”北京市中山公園管理處遺産辦公室主任蓋建中説。

  據史料記載,理想國都的核心佈局可以概括為“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太廟與社稷壇東西對稱佈局,體現了“左祖右社”的理想都城規劃範式。

  從明朝保留至今的社稷祭壇由青白石砌築,祭壇上按東青、南紅、西白、北黑、中黃鋪設五色壇土,吸引不少游客駐足。

  “古時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如今是文化遺産人民共用。”蓋建中説,近年來,中山公園加強對社稷壇歷史文化價值的研究,舉辦中山公園社稷文化展、中山公園園史展、中軸線主題影像展等,以實物、歷史資料、老照片等為載體講述鮮活的歷史文化故事;開展文化進校園活動,通過線上線下多種方式弘揚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創新文化。

  歷經多年的公眾化轉變過程,北京中軸線上的景山、故宮、太廟、天壇、先農壇等昔日的皇家宮苑建築和禮儀祭祀建築均轉變為面向公眾開放的公園或博物館。

  國家博物館、人民大會堂延續居中、對稱的原則,體現出對北京中軸線建築景觀秩序的尊重,反映着中國傳統規劃原則、建築審美傾向在當代的延續。

  當夜幕低垂,站在鼓樓二層向南眺望,沿北京中軸線延伸的地安門外大街上,經過外立面改造、風貌恢復的各類建築在燈光的映照下流光溢彩。

  北京鐘鼓樓是“後市”區域的標誌性建築,與天安門、端門、故宮構成的朝堂空間,共同展現了中國古代“面朝後市”的理想都城規劃範式。元代時,地安門外大街曾是北京最繁華的商業區之一;時至今日,這條大街沿線依然分佈着大量的商業店舖。近年來,北京從功能業態、建築風貌等方面提出保護管理措施,鼓勵發展與街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相關的業態。

  在地安門外大街經營中式服飾店的路建中説,具有歷史風韻的街區吸引了大量游客,也為自己的店舖帶來紅火的生意。

  時代命題 北京經驗

  晴朗的夏日,天壇公園祈年殿前,游人熙熙攘攘。近年來,經過騰退保護,天壇的歷史風貌得到極大的恢復,這座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明清皇家祭天建築群煥發出新的時代光彩。

  近年來,北京堅持歷史文化遺産保護和城市發展同步推進。自《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出臺以來,“老城不能再拆了”逐漸成為社會共識。

  北京以中軸線申遺保護為契機,推進重點文物騰退和周邊環境整治,推動老城整體保護與復興。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不僅讓中軸線上的文物得到了更好的保護,也讓居民的生活品質有了很大的改善與提升。

  西城區什剎海街道白米社區居民張煒感嘆:“老北京的衚同、四合院得到了更好的保護,讓我小時候的記憶沒有因為城市的快速發展而遺失。”

  北京加快運用數字化手段,為中軸線歷史文化遺産保護賦能:搭建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産監測與保護平臺,為中軸線的保護、管理、展示和利用提供數據支撐;建立“多模態”的數字資源庫,探索中軸線數字資源在音樂、游戲、文創衍生等多元文化藝術場景中的應用……

  “北京中軸線的申遺保護不僅有對文化遺産本體的保護,而且包含保護協調機制的搭建、法律法規體系的完善、闡釋展示體系的構建。”國家文物局文物古跡司(世界文化遺産司)司長鄧超説,在北京中軸線10多年的申遺過程中,北京的城市肌理也得到了有力保護。

  在這座城市工作生活10餘年的義大利漢學家麥克雷説:“古今交融的北京中軸線令人心馳神往。我喜歡沿着中軸線騎行,感知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北京中軸線承載的是一個古今交融的大國首都綿延不絕的歷史文脈。”鄧超説,“未來,北京中軸線上將會有更多具備開放條件的文物古跡,讓公眾能走得近、看得到、讀得懂。”(羅鑫)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