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相關資料在印度新德里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産大會上進行展示。
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産大會通過決議,將“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列入《世界遺産名錄》。至此,我國世界遺産總數達59項。
北京中軸線縱貫北京老城南北,始建於13世紀,成型於16世紀,此後經不斷演進發展,形成7月28日世界上最長的城市軸線。700多年來,這條北京城的“脊梁”見證了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賡續不絕,也見證了大國首都的與時俱進、歷久彌新。
申遺12年,“北京經驗”終於亮相世界舞臺,交出一份文化遺産保護的動人答卷。
北京中軸線全長7.8公里,遺産區佔地589公頃,緩衝區佔地4542公頃。這條軸線北端為鐘鼓樓,向南經萬寧橋、景山,過故宮、端門、天安門、外金水橋、天安門廣場及建築群、正陽門、中軸線南段道路遺存,至南端永定門,太廟和社稷壇、天壇和先農壇分列中軸線東西兩側。15個遺産構成要素涵蓋了古代皇家宮苑建築、古代皇家祭祀建築、古代城市管理設施、國家禮儀和公共建築、居中道路遺存。
“北京中軸線建築群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獨特見證,是中國傳統都城中軸線發展至成熟階段的傑出範例,至今仍影響着北京的城市建設和發展。”清華大學國家遺産中心主任、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文本團隊負責人呂舟説,北京中軸線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得到了世界遺産專業評估機構的高度評價,“無愧世界文化遺産之名。”
這條古今交融的城市軸線,拓寬了很多人對世界文化遺産的認識。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表示,北京中軸線是體現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標識,凸顯了北京在世界著名古都中的突出地位,彰顯了中國傳統都城規劃理論以及“中”“和”哲學思想,對世界城市規劃史、建設史産生了深遠影響,也是古都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案例。
梁思成曾説:“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産生。”聚焦這條壯美軸線,北京市以中軸線申遺保護帶動北京老城整體保護,全面提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理念和管理水準。
2012年,國家文物局將“北京中軸線”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百項文物保護修繕計劃”啟動,中軸線上,天壇、景山、社稷壇、太廟、鐘鼓樓、正陽門等重要文物建築得到系統保護。
2017年,“積極推進中軸線申遺工作”寫入《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同年,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中軸線申遺專項工作組成立,申遺工作進入快車道。北京市政府參事室參事、北京市文物局原副局長於平説,得益於機制創新,文物、住建、規劃、發改等相關部門全部聯動起來。
近年來,《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産保護條例》《北京中軸線保護管理規劃(2022年—2035年)》《北京中軸線風貌管控城市設計導則》等文件出臺,創新文化遺産保護管理模式。在疏解、修繕、環境整治中,北京中軸線的歷史格局逐步復原、歷史風貌生動再現,人居環境和城市風貌不斷改善,市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不斷提升。
中國在北京老城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取得的突出成績,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委員會的點讚。“以我在中國的所見所聞,將北京中軸線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意義深遠。對歷代人而言,這條宏偉的城市軸線具有豐富而深厚的內涵。”一位來自尚比亞共和國的遺産專家説。
12年努力,申遺圓夢。北京中軸線是活態的遺産,她屬於當下,屬於每一位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
2023年底,全國首個公眾參與文化遺産保護機制——《公眾參與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支援引導機制(試行)》出臺,明確所有公眾都有保護北京中軸線的責任和義務。2024年年初,首批30名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産保護監督員上崗,為文物保護部門在專業監督管理服務方面提供有益補充。
近年來,北京市持續推出中軸線主題展覽、綜藝節目、文創比賽等活動,讓公眾全面感受中軸文化的獨特魅力。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産傳承與創新大賽已連續舉辦4屆,累計收到19萬餘件作品,吸引41萬人次參與,參賽選手年齡最小的為3.5歲,最大的為86歲,文化遺産以時尚的表達方式呈現在世人面前。
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讓世界遺産的保護理念深入人心。
國家文物局文物古跡司司長鄧超表示,申遺成功是一個更高水準的起點,意味着中國向全世界莊嚴承諾,“我們將共同履行《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將這條軸線和其所根植的城市肌理保護好、管理好。”
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長褚建好透露,近年來頒佈的政策法規,建立的智庫和遺産保護體系,將持續發揮作用,“我們聘請文物遺産、法律、文化旅游、數字科技等7個領域的200多名專家組成專家智庫,進一步推動中軸線文化遺産的保護、管理、利用、展示。”
北京中軸線正生機勃發,邁向未來。(文/李祺瑤 圖/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