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本市發佈“人工智慧+”行動計劃,率先建設AI原生城市 五大領域打造大模型標桿應用
幫助患者精準找到適合的科室和醫生,在新藥研發時有效預測蛋白質、DNA,匯聚優質講義素材助力教學……如今,眾多大模型正在走進百姓生活。
《北京市推動“人工智慧+”行動計劃(2024-2025年)》7月26日對外發佈。本市將圍繞機器人、教育、醫療、文化、交通等五大領域打造標桿應用,率先建設AI原生城市,推動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慧創新策源地和應用高地。
就醫上學將有大模型“助手”
人工智慧正加速與醫療、教育、文化、金融、消費、城市運作等領域融合滲透,生産生活的含“智”量也在不斷提升。
北京是全國人工智慧領域人才密度最高、創新基礎最好、關鍵環節最全、産業規模最大、競爭力最強的地區。數據顯示,2023年全市人工智慧産業核心産值突破2500億元,全市已備案上線大模型82款,佔全國比重超4成,位居全國第一。
《行動計劃》更突出大模型的應用落地,聚焦人工智慧對百行千業的賦能,從標桿應用、示範性應用、商業化應用等三個維度,謀劃推動人工智慧應用,構建大模型賦能經濟社會發展的全景圖。
在標桿應用方面,本市將依託首都優勢行業資源和科技創新能力,圍繞機器人、教育、醫療、文化、交通等五大領域組織實施一批綜合型、標桿性重大應用工程,形成大模型行業應用新生態。“北京醫療資源豐富,大模型可在智慧導診、醫生診斷上提供幫助,讓人人擁有數字醫生助手。”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劍華舉例。
示範性應用是具體的産品項目,圍繞科研探索、政務服務、工業智慧、金融管理、空間計算、數字行銷、司法服務、廣電傳媒、電力保障和內容安全等10個行業細分領域,探索標準化、可複製、可推廣的大模型行業應用落地路徑。商業化應用主要針對創業公司,從小切口、實場景入手,圍繞行業熱點和社會關切,培育一批大模型。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總經濟師唐建國介紹,本市將重點面向教育、醫療、文化等行業細分應用場景,鼓勵開發智慧體、智慧助手等大模型應用,支援大模型企業與設備廠商結對攻關,圍繞電腦、手機、家電、汽車等新硬體終端開展嵌入式大模型組件及智慧系統研發應用。
2025年底前推出百個優秀大模型
人工智慧大模型的成長需要算力和語料。上半年,國內第一個人工智慧數據訓練基地、北京規模最大的公共算力平臺在亦莊啟用,為大模型提供更好支撐。
“本市加快推進算力中心建設,今年新增公共智算7348PFLOPS,北京市智算總規模超2萬PFLOPS。”唐建國介紹。1PFLOPS是每秒運算一千萬億次,照此計算,北京的智算中心一秒鐘便能計算2000億億次。
2024年是大模型應用元年。《行動計劃》確定了發展目標,2025年底,本市將通過實施5個對標全球領先水準的標桿型應用工程、組織10個引領全國的示範性應用項目、推廣一批具有廣泛應用前景的商業化應用成果,力爭形成3到5個先進可用、自主可控的基礎大模型産品、100個優秀的行業大模型産品和1000個行業成功案例。
唐建國介紹,目前考慮按照“行業主管部門+相關區+實施單位+大模型企業+用戶單位”模式開展行業大模型組織攻關。行業主管部門負責匯聚行業數據、組織用戶場景;相關區做好項目落地保障、組織區內場景;實施單位負責項目立項、投資、建設和運營;大模型企業負責技術支援;用戶單位作為場景方參與行業模型應用落地。
聯合研發打通“最後一公里”
根據《行動計劃》,本市將佈局建設一批人工智慧應用場景聯合研發平臺。“平臺將作為連接各方的橋梁,提供技術研發、場景驗證、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等一體化服務,打通人工智慧應用落地的‘最後一公里’。”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資訊科技處處長韓健介紹,平臺將整合人工智慧領域的創新資源,加快推動人工智慧技術進步及産業落地。目前,首批聯合研發平臺正在組織建設。
本市將對重大標桿應用工程和示範性應用、細分場景下的大模型應用落地項目、面向人工智慧應用場景聯合研發平臺擇優予以一定比例支援。《行動計劃》的實施周期是今明兩年。林劍華解釋,這正是考慮到要加快應用落地,適應當前大模型技術快速演進的特點。隨着基礎模型智慧水準的不斷提升,應用模式和路徑也要快速迭代拓展,後續還將不斷總結,接續完善相關支援舉措。
“人工智慧+”五大應用領域
“人工智慧+機器人”
結合真實場景需求,推出融合具身智慧的機器人。
“人工智慧+教育”
重點匯聚北京市優質教學案例、講義素材、施教方法等教學知識,培育跨學科、跨學段的教育大模型平臺。
“人工智慧+醫療”
構建醫療監管機制創新、醫院與醫生科研成果收益均衡、醫院資訊系統智慧化升級三者合一的“北京醫生”醫療大模型平臺。
“人工智慧+文化”
匯聚文學作品、歷史建築、文化遺跡、景點資訊等優質文旅數據,為市民和游客提供個性化、高效且便捷的文旅服務。
“人工智慧+交通”
基於大模型生成道路、車輛、人流、天氣等倣真數據,加快自動駕駛倣真訓練,建設智慧、高效、安全的城市交通網路。(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