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北京等五個城市獲批率先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7月24日,“迎接新中國成立75周年”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北京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三周年”專場披露了最新成績單。三年來,北京以擴大內需改善民生為導向,持續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目前,北京的城市競爭力排名、世界500強企業總量、服務業增加值、離境退稅商店數量、國際國內航班直達城市數量等多項指標居全國首位。
3700多家首店落地京城
累計認定26家消費類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累計吸引3700多家首店落地,培育26條“深夜食堂”特色餐飲街區……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以來,北京加速聚集優質消費資源,消費供給不斷優化擴容。市商務局局長樸學東介紹,2021年以來,全市新開商業面積超400萬平方米;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已建設驗收422個,服務1930余個社區、840余萬居民,到2025年,將建成856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
更加開放的消費環境,為國際游客帶來了更便捷的消費體驗。在亮馬河畔,膚色各異的外國游客比比皆是,槳板、觀光遊船、燈光節等豐富體驗讓他們感受到“北京塞納河”的獨特魅力。在最新一波免簽入境游熱潮中,大批外國游客深入到北京大街小巷,深度體驗這座千年古都傳統與現代交融之美。
北京率先設立全國首家境外來賓支付服務示範區,重點商圈、景點、4星級以上酒店等外卡POS機布放覆蓋率超過95%。遍佈重點商圈的北京市離境退稅商店已超1000家,居全國首位。2024年上半年,北京接待入境游客165.8萬人次,同比增長2.6倍。
海外商品進入國門也更便利,目前,全市已設立5個跨境電商監管現場,京東、易單網等重點跨境電商企業在全球近30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約100個海外倉。
地標項目釋放文旅消費潛力
三年來,北京誕生了一批地標性的文旅重大項目,以供給創新帶動需求擴大,釋放文旅消費潛力。
環球影城主題公園一期開業後,迅速成為全國最熱旅游目的地之一,2023年接待游客約988萬人次,帶動環球商圈客流約1600萬人次。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築也成為市民游客新的打卡地,北京藝術中心擁有歌劇院、音樂廳等5個劇場,其中歌劇院擁有國內最大、功能最全的沉浸式擴聲系統;北京城市圖書館建有世界最大的單體圖書館閱覽室、國內藏量最大的智慧化立體書庫,到訪讀者已突破200萬人次;北京大運河博物館自“探秘古蜀文明——三星堆與金沙”展開幕以來,工作日客流高達1.6萬人次,周末單日接待量突破3.3萬人次。
2024年2月,北京(通州)大運河5A級文化旅游景區通過驗收,成為北京中軸線以東首個國家5A級景區。通州區副區長秦濤介紹,通州區正加快推進城市運動中心、海昌海洋公園、頂點公園、保利藝術品國際會展中心等一系列重大項目的規劃建設。環球度假區旁,總開發規模接近50萬平方米的超大城市綜合體“灣裏”項目正拔地而起,將建成北京最大的奧萊商業綜合體。
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劉斌介紹,目前,北京已有延慶、懷柔、平谷、昌平、門頭溝5個國家全域旅游示範區,前門大街、798-751藝術街區、亮馬河風情水岸等14個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三里屯太古裏、樂多港假日廣場等5個國家級旅游休閒街區。2023年,全市接待旅游總人次3.29億,較上年增長80.2%,超過2019年水準,創歷史新高;旅游總收入5849.7億元,較上年增長132.1%,在全國重點城市中排名第一。
每人平均體育消費位居全國前列
“作為‘雙奧之城’,北京體育消費總規模、每人平均體育消費和佔居民每人平均消費支出等呈現穩步提升態勢,處於全國前列。”市體育局一級巡視員孟強華説,三年來,北京體育消費總體呈現穩中向好、消費結構日益優化、消費格局日趨均衡、市場主體繁榮發展的良好局面。
國際滑冰聯盟花樣滑冰總決賽、短道速滑世界盃、速度滑冰世界盃……三年來,北京舉辦各級各類群眾體育賽事超10萬場次,優質國際賽事供給進一步豐富。從近三屆北京市民快樂冰雪季參與人數的持續增長趨勢來看,群眾參與冰雪運動的熱情持續高漲,冰雪消費成為時尚消費熱點。
市體育局數據顯示,北京體育消費人口規模持續擴大,“十三五”末,北京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達到50.18%,“十四五”末有望完成53%的目標。2021年至2023年,北京體育消費總規模年均達到700億元以上,每人平均體育消費超過3000元。北京社會體育組織活躍度、每人平均體育場地面積等主要指標均處於全國領先地位。目前,北京擁有體育類高新技術企業140家、體育類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7家,以及體育類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家,市場主體活躍度不斷提升。
體育消費市場呈現出供需兩旺的良好勢頭,也正在成為時尚潮流消費的生力軍。三年來,北京重點打造首鋼園、五棵松、新工體、奧林匹克公園等10個體育消費新地標,體育、文化、旅游等産業持續融合發展。“未來,我們將發揮‘雙奧之城’優勢,通過整合優化體育空間和品牌賽事,助力首都國際體育名城建設。”孟強華表示。(馬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