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張醫療合作結碩果 70余萬患者家門口看上北京專家

日期:2024-07-19 08:50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北京同仁醫院挂職張家口市第四醫院副院長、眼外傷科主任韓崧正在為患者診療。

北京同仁醫院挂職張家口市第四醫院副院長、眼外傷科主任韓崧正在為患者診療。(鄧偉 攝

  7月17日上午,3位來自北京同仁醫院的專家同時在張家口市第四醫院坐診,診室門外都排起了長隊。眼科專家韓崧和鄧世靖、耳科專家鄒琦娟在各自診室耐心為患者看診,等候不少患者提到,“家門口來了北京專家,看病方便了,減少了舟車勞頓,省時省錢。”

  在京張醫療合作背景下,北京同仁醫院已派出六批18位專家前往張家口市第四醫院支援幫扶,他們將北京先進的醫療技術、管理模式傳遞至張家口。截至目前,共建的4個科室累計接診門急診患者226734人次,收治住院患者15248人次,累計手術近兩萬例。張家口市第四醫院從地區二級醫院躍升為三級醫院,張家口當地及周邊地區患者享受到優質醫療服務。

  援建學科實力大幅提升

  韓崧每週周一、周二、周三上午在張家口出門診,每天30個號源很快就約滿了。診室內,韓崧正在為患者進行檢查。來自張家口市區80歲的劉先生被診斷為蜂窩織炎,他的眼眶已重度感染,需要儘快住院治療。韓崧迅速安排了當天下午與神經科、耳鼻喉科專家的聯合會診。旁邊的助手説,因為講解更細緻,韓崧院長看診的速度慢一些。

  “以前遇到這類患者只能往北京送,現在山西、內蒙古的患者都到張家口進行治療。”張家口市第四醫院眼外傷科醫生張寶媛介紹,內窺鏡技術是眼科微創手術中的先進技術,之前醫院並不具備手術能力。自2017年幫扶合作後,張家口市第四醫院引進了這項新技術。其中,內窺鏡下玻璃體切割、內窺鏡下睫狀肌光凝手術,不但填補了河北省空白,在國內也居於領先水準。此外,穿透性角膜移植手術也在區域內達到領先水準。

  韓崧還擔任張家口市第四醫院的挂職副院長。他表示,合作以來,每一批北京同仁醫院派駐專家都帶來了新技術,填補張家口市的技術空白。經過這些年的幫扶共建,張家口市第四醫院的眼外傷科、角膜科已經達到國內先進水準。

  組建一支高水準醫療隊伍

  “培養一位耳科大夫的周期非常長。”同仁醫院挂職張家口市第四醫院耳科主任鄒琦娟這樣説。為此,她會關注每一位住院醫師的成長,為他們以後獨立接診病人量身定制方案。每兩周鄒琦娟還會給當地醫生做培訓。最近的培訓內容是顳骨的影像學檢查,“一次培訓40分鐘,我會結合臨床和實際應用組織課程,通過CT、核磁影像的講解,幫助他們建立立體的感覺,在實踐中受益。”

  來到這兒,很多地方讓鄒琦娟非常欣慰。張家口市第四醫院聽力門診的3位技術員都曾到北京同仁醫院臨床聽力中心進修,聽力學檢查、耳前庭功能檢查等很多檢查都達到了北京同仁醫院的標準,工作流程上可以“無縫銜接”。在北京,同事出診時若遇到張家口的病人,也會提醒他們,張家口市第四醫院就有北京同仁醫院的醫生。這樣,患者的術前檢查、術後復查都可以在本地完成,為他們節約時間成本。

  區域醫療水準不斷提高

  北京專家所在的3間診室內,墻上都挂着全部18位北京專家出診的照片。這背後,京張醫療合作的“同仁模式”逐漸成形,即根據張家口及周邊地市需求及薄弱點,特別是外轉率高的病種,北京同仁醫院幫扶共同新建學科,填補區域學科空白;北京同仁醫院專家直接參與科室業務,特別強化對當地醫生的培養,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隊伍;按照北京同仁醫院的標準同質化管理,將先進的醫療技術、管理理念、百年文化植入張家口市第四醫院。

  2024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提出十周年,京張醫療合作的實施也有九年。在這過程中,探索出“天壇模式”“同仁模式”等醫療合作模式。張家口市衛生健康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截至2023年,張家口市11家醫院與北京13家醫院開展了實質性合作,實現了張家口市直醫院與北京的合作全覆蓋,框架協議中約定的事項全部落地,合作項目、合作範圍、合作層次得到了全方位的深化拓展。據不完全統計,得益於京張醫療合作,張家口已經累計減少進北京就醫患者78萬餘人次,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北京的就醫壓力,讓張家口市以及周邊地區的患者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北京專家的診療服務。(李如意)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