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中心新型集體林場把林子管得怎麼樣——小動物們最有“發言權”

日期:2024-07-17 09:52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通過大尺度建綠、大密度增綠,城市副中心森林面積已超45萬畝,有效彌補了首都東南部地區生態短板,展現出北京平原地區森林城市的獨特面貌。

  這麼多林子種下去,給副中心帶來哪些變化?連日來,走訪張家灣鎮、潞城鎮、漷縣鎮新型集體林場發現,一片片看似普通的林地,已經成為一座座“綠色大寶庫”,發揮着多種延伸效益,帶給人們豐饒的饋贈。

張家灣林場紅外相機拍攝到的野兔。張家灣林場供圖

張家灣林場紅外相機拍攝到的野兔。張家灣林場供圖

護林員正在搭設人工鳥巢。

護林員正在搭設人工鳥巢。(唐建 攝

白鷺等野生動物紛紛在副中心安家落戶。張家灣林場供圖

白鷺等野生動物紛紛在副中心安家落戶。張家灣林場供圖

  林深景美

  雉雞土撥鼠紛紛安家落戶

  新型集體林場,新在哪兒?通州區林業工作總站一位工作人員説,相比傳統林場、社會企業,新型林場不搞“大鍋飯”,完全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開展運營管理,嚴格依據管護標準和工作月曆護林養林,並對職工進行科學量化考核。

  作為城市副中心所在地,通州區早在2019年就在潞城鎮試點成立了新型集體林場,截至目前,張家灣、臺湖、西集、宋莊、馬駒橋、於家務、漷縣均已成立新型集體林場。通州區所有平原生態林養護工作,已全部從社會企業負責改為由新型集體林場接管。

  新型集體林場把林子管得怎麼樣?小動物們最有“發言權”。看到了這樣一段視頻——草地上,一隻圓滾滾的土撥鼠正在謹慎覓食,眼睛亮得像黑珍珠;密林裏,兩隻雉雞正在悠閒踱步,陽光照到它們身上,羽毛鮮艷奪目;河岸邊,一群白鷺次第降落,紛紛颺颺如雪白的精靈仙子……它們都是紅外相機從副中心林場中拍攝到的動物明星。

  副中心從2021年開始在新型集體林場裏安裝紅外相機進行野生動物監測,到現在已經累計安裝了上百台。這些設備24小時工作,安裝的位置相當隱蔽,很難被動物們察覺。通過分析這些影像資料,新型集體林場的工作人員可以更加了解野生動物們的習性,適當優化林場建設內容,提升生物多樣性水準。

  對小動物們的尊重,源於本市林業工作思路上的轉變:以前的森林養護,大家往往只關注樹木本身,以為樹木長好了,森林就養好了。其實不然。以副中心為例,新型集體林場要在一個大的生態系統中經營森林,綜合考慮植物、動物、微生物、土壤等各個要素。

  就近上班

  “老的哥”家門口當上護林員

  林子大了,周邊村民來錢的路子也多了。土生土長的張家灣鎮前街村村民王佑才,曾經開過19年計程車,從“黃麵包”一直開到伊蘭特,繞着北京城開了200多萬公里。這位“老的哥”,曾落下很多職業病,頸椎、胃都不舒服。

  2020年,王佑才經過培訓,到張家灣鎮新型集體林場當上了護林員,負責前街村周邊林地的管護工作,除了“五險一金”,還有意外傷害險,每月到手5000塊錢。“林子裏環境好,活兒也不累。天天抬頭看樹,頸椎病都好了;到點兒就能回家吃飯,一日三餐都很滋潤,胃也沒再疼過。”老王對自己的工作很滿意。

  目前,按照“優先雇傭本地勞動力”的原則,張家灣鎮新型集體林場每年的用工量約在上千人,其中正式工就有300多人,超過8成來自周邊村子。幾年下來,老王已經當上了班組長,組裏有10多個人,一起管護1000多畝林地。

  張家灣鎮新型集體林場這座“錢庫”創造的經濟效益可不止於此。利用林下空間,林場在柳營村種了近100畝中藥材,直接供應給村口的藥材廠;在後南關村種了10多畝赤松茸,供應給通州城區的單位食堂;他們還在後街村種了400多畝丹麥草,作為園林綠化産品對外銷售。哪片林子下適合種什麼,都是林場工作人員請來專家論證後得出的結果,根據林子長勢,林下作物種植方案還會進行調整。

  觸摸自然

  孩子們愛上“森林小院”研學課

  潞城鎮興各莊村南側,由傳統苗圃改造而來的“森林小院”不僅開發了農作物種植、中草藥種植等林下經濟,還引入了向日葵花海、帳篷露營餐飲等旅游業態。不僅如此,這裡還是一處科普教學課堂。

  一個多月前,通州區科文旅研學營的孩子們走進了小院膜結構教室,他們把不同顏色的植物落葉拼在一起,再拿小錘輕輕敲擊,提煉葉片中的色素,最後拓染到白布上,創造出獨一無二的作品。

  潞城鎮新型集體林場場長岳天敬説,林場與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團隊合作,針對中小學生的成長規律,設計了以自然生態教育為主線,融合農、藥、林、藝術、科技五個領域,打造“森林+”系列主題課堂。除了植物敲拓染,小院還長期為孩子們準備葫蘆烙畫、我會種蔬菜、神農嘗百草、葉脈書籤、無土栽培等活動。

  無獨有偶。坐落在張莊村地塊上,由漷縣鎮新型集體林場打造的森林文化科普教育基地,也在源源不斷地吸引學生們。2023年5月建成開放後,半年時間內就開展了親子、研學等森林科普教育活動100余場,累計接待近萬人。

  張莊村位置不算優越,從通州城區駕車過去也得至少40分鐘。村子周邊學校也不多,為什麼森林文化科普教育基地這麼火爆呢?原來,漷縣鎮新型集體林場的辦法與潞城鎮類似,通過“引進外腦”提升課程競爭力——專業教材編寫團隊為這裡設計編寫了森林植被、森林土壤、森林水文、森林動物四大主題課程,每一主題課程按照小學低年級、高年級、初中年級進行劃分,每位學生還會領到一份包含教學材料、手工材料、實踐材料在內的實體課包。

  科技示範

  “智慧大腦”讓護林倍兒規範

  採訪中發現,新型集體林場還是很多新科技的應用示範窗口。

  從環球影城主題公園出發,沿着張採路向南,林子越來越多,後坨村西口,一座小樓即是張家灣鎮新型集體林場駐地。

  會議室裏,場長張紅豐召集林場養林護林、質檢安全、行政管理等模組的負責人,對照工作計劃考核效果。“因為管理不夠精細,傳統林場容易出現工人積極性不高、專業度不夠的問題,集體資産也很可能流失。”張紅豐説,“新型”二字首先體現在智慧化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上,自打2021年引入“智慧大腦”,林場所有固定資産的購置、入庫、驗收、到貨以及後續報廢流程,全程實行了電子信息化管理。

  林場對護林員的管理也比傳統林場規範得多。護林員每天一上班,就會收到一張工單,上面清晰地列出了當天需要完成的任務。“放在過去,都是帶班的隊長口頭傳達。”工人老李説,任務完成之後,林場還有效能檢查組,生成驗收單和改進單,種樹、養樹的工作,就像在工廠加工零件一樣規範。

  張家灣鎮新型集體林場管轄的數萬畝林地裏,有不少帶有二維碼的標識牌。市民打開手機“掃一掃”,就進入了林場養護資訊系統。這處林地的簡介、所有的樹種、養護組長、區域片長的姓名、電話,以及2024年每個月的養護項目,甚至森林病蟲害預警和主要害蟲的圖片等全都躍然屏上。

  北大化村70多歲的於翠芹,通過這些標識牌學到了不少知識——給林子打藥,他們用的是低毒生物製劑,蟲子吃了受不住,可鳥兒吃了沒事兒;修剪下來的樹枝,現在也不帶回家燒火了,就地給小動物們搭個房子。老人説,上了歲數喜歡清靜,在她心裏,家門口的林地比城裏的大公園還要好。(陳強)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