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民歌既呈現出相對統一的區域文化特色,又各具特點。希望大家深挖傳統音樂、地方民歌研究課題,保護和傳承那些未被重點關注到甚至瀕臨失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産。”7月8日,“京津冀地區民歌表演人才培養”項目開班儀式在北京舉行,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吳志武在致辭中這樣説道。
京津冀地緣相連、人緣相親,地域一體、文化一脈。區域內民歌資源十分豐富,蘊含着廣大人民的豐富情感與生活智慧。“京津冀地區民歌表演人才培養”項目由北京文化藝術基金資助,中國音樂學院主辦,由權威歌唱家、教育家、音樂理論家、民族民間音樂專家等組成教學團隊,30名學員分別來自京津冀地區的藝術院校、專業院團、中小學和高校。開班儀式現場,多位專家、教授深情表達了對學員們的殷切期望。
項目負責人、中國音樂學院副教授李琳表示,“北京有上千首民歌,但很多人並不了解。我們不能讓民歌躺在紙面上,停留在樂譜間。推動京津冀民歌走向舞臺,讓更多人關注喜愛傳統音樂文化,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
京津冀地區民歌資源豐富,但近年來傳唱度不高。“學生在演出、比賽中選唱的京津冀民歌作品極少。這一定程度説明我們的引導和傳播還不夠。”中國音樂學院聲樂歌劇係原主任王士魁從教學經驗出發,指出當前京津冀地區民歌發展的困境。本次培訓教材選入了22首京津冀民歌,其中北京民歌7首,天津民歌6首,河北民歌9首。他希望學員們能通過此次學習深入了解區域內民歌,推動京津冀民歌傳承發展。
“能讓沉睡在民歌集裏的歌曲再度被人們唱響,是此次活動最大的意義。”中國音樂學院聲樂歌劇係理論教研室主任徐天祥介紹到,“據學者考證,在萬里之外的歐洲匈牙利有一首曲子和河北民歌《小白菜》十分相近。這説明千百年前,京津冀的音樂文化可能就傳播到了歐洲。”在他看來,京津冀民歌中有鏗鏘有力的慷慨之歌,也有童趣幽默的民間小調,是一個亟待挖掘的民歌資源寶庫。
老師們的諄諄教誨言辭誠懇,情真意切,報告廳內掌聲經久不息。學員們深感學習機會難得,對此次培訓充滿期待。
“這不僅是一次學習的機會,更是一次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旅途。”來自中國鐵路文工團的獨唱演員趙彬硯表示。她提到,自己雖然在北京求學、工作多年,但對京津冀地區的傳統民歌了解不夠深入,希望能通過此次學習,學以致用,帶着所學所得走向舞臺,成為京津冀民歌傳承發展的新生力量。
學員鄒佳辰是一名高校聲樂老師,她希望能將所學內容運用到日常教學中。“此次項目內容非常豐富,有演唱技巧、理論知識,還要去實地采風,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民歌的魅力。如果能夠將這些東西傳授給我的學生,意義非凡。”
據介紹,本次培訓時間為7月8日至8月8日,共計32天。(高悅 田佳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