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持續加大傳統地名保護力度。7月2日,從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獲悉,經市政府批准,三山五園地區傳統地名保護名錄(第一批)由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辦公室對社會公佈。這是繼首都功能核心區兩批傳統地名保護名錄公佈後的又一名錄,共收錄圓明園等421處傳統地名。
系統保護六類地名
三山五園始建於遼金,形成於清鼎盛時期,是以北京西北郊皇家園林為代表的各歷史時期文化遺産的統稱。“三山”指香山、玉泉山和萬壽山,“五園”指靜宜園、靜明園、頤和園、圓明園和暢春園。
此次列入保護名錄的421處傳統地名,類型豐富多樣。
據介紹,歷史上的三山五園形成了“三山五園為核、賜園私園集群、山林稻田抱擁、水網禦道串聯、村鎮寺廟棋佈、八旗環列護衛”的獨特格局。與之相對應,保護名錄也包括了園林地名、山川地名、道路交通地名、村落旗營地名、近現代教育地名、其他文物古跡地名六類。這些地名具有指位功能,可以標識事件發生地點,勾勒重點區域輪廓,凸顯三山五園地區的主體結構。
名錄中的傳統地名空間分佈廣泛,涵蓋了新版城市總體規劃中確定的三山五園地區68.5平方公里範圍。這其中,不僅包括了靜宜園、靜明園、頤和園、圓明園、暢春園五大皇家園林地名,還包括了萬壽山、玉泉山、香山等山地及昆明湖等水域名稱。此外,散佈於園林與山水之間的還有村落、旗營、道路、文物古跡等地名,這些地名成點、成線、成面分佈,織補連綴,構建出一幅完整的三山五園畫卷。
古今延續應保盡保
地名不僅具有空間指位作用,還是構建完整歷史發展脈絡與承載地域文化的載體,是首都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次入選保護名錄的地名,出現年代最早可追溯到遼代,如香山。據《遼史》記載,北遼皇帝耶律淳死後,“葬燕西香山永安陵”。遼金元及明代也有較多地名留存,如金代的玉泉山、元代的碧雲寺、明代的傑王府等。更多地名集中出現於清代。
名錄在對新中國成立以前地名進行保護的同時,也注重對新中國成立以後出現地名的收錄,做到“應保盡保”。
“三山五園地區許多重要道路,如頤和園路、成府路、香山路等,之前沒有名字。”相關負責人介紹,新中國成立後對這些道路進行了修整並作了命名,體現出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成就,這些地名也被列入名錄之中。
名錄中還列入43處近現代教育地名。其中,燕園地名19處,包括未名湖、燕南園、博雅塔、臨湖軒等;清華園地名24處,包括清華學堂、古月堂、清華大禮堂、水木清華等。
繼承發揚革命傳統
三山五園地區具有深厚的革命文化底蘊,保留了大量紅色地名。
據介紹,為了能夠展現中華民族救亡圖存,建立新中國,實現偉大復興的歷程,名錄對重要事件相關地名進行了收錄。如中共中央“進京趕考”,從到達清華園車站,經過成府路、清華西路到達益壽堂,再經過青龍橋東街、青龍橋、香山路,到達香山,進駐雙清別墅和來青軒,並利用麗矚樓、思親舍、鎮南樓、鎮芳樓、小白樓等作為辦公場所。“這些地名連綴起來就是重要歷史事件的完整敘事,它們的保存和保護,有利於革命傳統的繼承和發揚。”相關負責人表示。
將傳統地名納入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是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一項重要探索,在國內外均具有創新意義。據悉,此次地名研究和評估工作由市規劃自然資源委會同海淀區政府組織開展,第一批名錄是在綜合考慮地名産生和使用年代、地名承載的歷史文化意義、地名現狀與影響力等因素後篩選而出。
2024年,三山五園地區傳統地名保護名錄(第二批)的編制工作將繼續開展,推動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走向深入。(陳雪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