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欄透綠 無界公園越來越多

日期:2024-06-27 10:56    來源:北京市園林綠化局

分享:
字號:        

  “公園20分鐘效應”近期成為網路熱詞。無論男女老少,利用閒暇時間到附近的公園、綠地走一走,能帶來一整天的好心情。

  2024年4月,《北京花園城市專項規劃(2023年—2035年)》印發,推動綠色空間開放共用是重要內容之一。據了解,目前全市已有超六成公園與街區實現不同程度的融合,其中海淀、朝陽兩區共改建“無界公園”109個。越來越多的綠地草坪開啟“共用模式”,激發城市活力。

  公園“無界”拆欄透綠

  拆除圍欄

  城市美景交融公共設施共用

  從地鐵16號線萬泉河橋站A口走出,滿目綠意映入眼簾。沿着步道向前,邊欣賞邊拍照,在一片鬱鬱蔥蔥中,行人不知不覺就走入了公園內部。

  “有日子沒來,大變樣了!”2024年39歲的李源自詡“老海淀”,前幾年因為工作關係長居外地,今春終於回京。家門口建於昔日皇家園林遺址之上的海淀公園,成了他周末最常帶孩子來的地方。在李源印象裏,以前公園四週有很多高高的圍欄,入園經常需要繞路,“沒想到現在都沒了,平時路過,即使不進去,也覺得心情特別好。”

  改變從兩年前開始。2022年,作為本市首批“無界公園”建設試點之一,海淀公園率先開展“拆欄透綠”工作,1900余米的週邊欄杆全部拆除,實現公園全開放;2023年9月,公園還開放了中心草坪,加上其他各處的開放草坪和綠色帳篷區,總開放面積達3萬多平方米,已佔到公園綠地面積的十分之一。

  2024年五一期間,海淀公園還啟動了綠地文化活動“綠草坪”,邀請多個音樂人及團體在草坪、湖畔進行演出,市民們在藍天碧草間共賞音樂。

  “無界公園”不僅將城市與美景交融,也推動了公共設施的共用利用。例如,公園內的公共衛生間,以前對路過行人來説是“看得見、用不到”,拆除圍欄後,市民入園的路徑大大縮短,使用衛生間也更加方便,園內公共衛生間等設施的利用率明顯提高。

  花園城市

  海淀朝陽改建無界公園109個

  城市就是花園。“北京花園城市的建設要推動綠色空間向城市建設空間滲透,這其中就包括推動公園綠地的開放共用。”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北京花園城市專項規劃(2023年—2035年)》明確提出,要加強城市公園界面與城市界面的整合,釋放公園內部生態景觀,鼓勵新建的各級各類公園無界開放,已建成的各級各類公園,鼓勵公園邊界圍欄開放共用。“對於保留圍欄的,我們也建議通過降低、退讓等方式,弱化公園物理邊界,優化出入口設置,實現與周邊各類設施空間的融合,減輕空間阻隔感,提升綠化感知度。”該負責人表示。

  目前海淀、朝陽兩區共改建“無界公園”109個,包括馬家灣濕地公園、四合公園、八里橋公園、長春健身園、元大都城垣(土城)遺址公園(海淀段)等。此外,全市公園還將持續完善休閒游憩、運動健身、全齡友好以及餐飲售賣等配套基礎設施,提高服務品質,讓市民愜意欣賞滿園風光。

  草坪開放 市民樂享

  共用開啟

  工體新草坪“一站式”吃喝玩樂

  “以前,但凡有塊草坪就會立一個牌子,不讓大家走進去,雖然能理解,但多少有點遺憾。”王帆是戶外愛好者,幾乎每週都會外出露營。近兩年,她發現北京的許多戶外綠地開啟了“共用模式”,行人可以信步走入,甚至“任性躺平”。

  6月13日到17日,處於休賽期的新工體格外熱鬧。原來,這裡正在舉辦“工體三里樂動生活節”,北廣場及東北角的草坪上到處是前來參與的市民。這也是新工體戶外草坪首次對外開放。

  “沒想到工體還能這麼玩!”身為國安隊球迷,新工體是北京姑娘王雨看比賽時再熟悉不過的地方,但在這處戶外草坪上“一站式”吃喝玩樂,是她從沒想到過的。

  哥倫比亞的巧克力、秘魯的皮斯科酒、土耳其的沙子咖啡、古巴的舞蹈……“國際范兒”的生活節與新工體雅致的建築相得益彰。

  露營休憩

  奧森新開放帳篷區市民很歡迎

  在北京,越來越多的公園綠地敞開懷抱,邀請市民游客走入其中,零距離感受一草一葉的芬芳。

  在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北園,2024年新開放的帳篷搭建區很受歡迎。“就在南門進去銀杏林那片兒,停車方便。”王帆在微信群裏跟朋友相約共同前往。在他們看來,雖然這裡不是專業的露營地,但離家近,節約了時間成本。搭起帳篷、支上天幕,野餐籃子一擺,簡單的露營帶來周末的松弛感。“2023年露營車都進不去,現在都有正式的帳篷區了。”網友調侃,奧森終於成了可以遛娃的奧森。

  搖馬、傳聲筒、大轉盤……在西便門明城墻遺址公園,中央草坪中的兒童游樂園吸引了不少孩子。“平時那些兒童設施一般都是單獨找塊地,鋪上塑膠,草坪裏的還是頭回見。”市民劉女士的兩個孩子,正在草坪上撒歡。據悉,未來,公園還將逐步有序地面向公眾開放露營區域,帶來更多戶外活動和自然體驗。

  朝陽公園裏,年輕人趨之若鶩,在草坪上野餐成了時尚;永定門公園裏,中央大草坪及附近林下空間共釋放約2000平方米綠地,草坪上各種樹木形態高低錯落、顏色深淺不一,富有律動;首都機場生活區旁,西湖園芳草滿地,游人可以在草坪上近距離觀賞飛機起降……開放的大草坪成為城市裏綠色的活力中心,帶來生態與文化、體育、商業等城市功能的融合互動。

  街邊綠地 點亮生活

  街心公園

  大自然中上班族舒緩工作壓力

  花團錦簇、蝴蝶飛舞,在金融街中心公園,1萬平方米的草坪被繁花裝點,可謂步步成景、處處如畫。一早一晚,這裡是周邊居民鍛煉、遛狗的好地方;到了中午,附近上班族利用休息時間結伴遛彎,在大自然中舒緩工作壓力。路過的行人累了,也能找個陰涼處隨意小坐。高樓廣廈間,有這樣一處開敞的綠地,實在難得。

  2023年國慶,西城區還特邀著名西班牙建築設計師塞爾加斯·卡諾,設計了名為“藝廊迷宮”的開放式花墻,20多種鮮艷花卉組合在流線型的迷宮立面上,帶來美感和禪意。“等到秋天,銀杏葉落了,也特好看。”散步的老人樂呵呵地説。

  西城區是北京第一個實現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全覆蓋的城區。為此,西城區想了三招,把“盲區”一一消除:一是把“盲區”周邊未實施的規劃綠地建起來,這便有了安康園、靈境翠園、明光花園等口袋公園;二是對目前封閉式的綠地進行改造,增加服務功能,比如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東側綠地改造提升為“和義花園”,與市政步道開放融合。

  第三招最不易,那就是針對近期無實施綠化條件的“盲區”,推動附屬綠地開放共用。換言之,就是鼓勵具備條件的社會單位,向市民開放其附屬綠地,配置游憩場地與設施。

  鼓勵開放

  單位綠地“打開”供居民休閒健身

  位於六鋪炕區域的化工博物館花園面積不大,約1600平方米,原先是化工博物館單位內部的封閉綠地。改造前,這裡被柵欄合圍,3棵大楊樹因種植池狹小,彼此擠壓,急需重新修整。去除圍欄“無界”開放後,花園裏有了活動健身空間,沿街道一側拓寬成休閒廣場,綠地內增加散步道,設置休閒座椅,居民絡繹不絕。現狀長勢良好的樹木也被保留下來,與林蔭路相結合,補植的玉蘭、丁香、天目琼花,也為這裡增彩。

  “花園城市專項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加強建設用地內外綠化景觀融合,釋放地塊內部綠化。”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引導附屬綠地及其他綠色公共空間融入城市,推動城市界面和街道環境美化,是建設花園城市的內涵之一。

  此外,專項規劃還鼓勵商業地塊首層界面開放,引導公共文化和體育設施開放高品質綠色空間,鼓勵辦公類建築提供開放可停留的商務休閒空間。

  規劃·展望

  讓公園綠地和山林氣息延伸到街區

  “北京計劃通過拆除不必要的圍欄、增加綠地開放區域、提升服務設施等措施,逐步實現公園綠地對全社會的開放共用。”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公共空間與公共藝術設計所所長吳剋捷介紹,截至2023年底,全市公園數量達到1065家,超6成的公園與街區實現了不同程度的融合,提升了城市的綠色感知度。

  目前北京圍繞第一道綠化隔離地區已建成109個城市公園,未來還將圍繞第二道綠化隔離地區建設九大公園群。“綠色空間開放共用,就是以市民生産生活的便利度和舒適度為出發點,讓公園綠地和山林氣息延伸到街區,‘串’起身邊的綠色生活。”吳剋捷認為,一方面,要通過多元複合功能設置,提升公園可賞、可玩、可游的感官體驗;另一方面,要促進城市空間整合優化,推進城綠融合,讓城市更具安全性、包容性、韌性與可持續性。

  “隨着越來越多的綠地向市民開放,如何有效地管理這些公共空間,確保其可持續性和公眾滿意度成為了一個挑戰。”吳剋捷建議,後續應強化屬地引領社會資源共建共治的重要作用,引導全社會建設綠色空間,助力北京建設成為一個更加宜居、宜游的花園城市。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