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收已成定局!北京40萬畝小麥進入收穫高峰期

日期:2024-06-21 17:19    來源:北京市農業農村局

分享:
字號:        

  6月中旬以來,一台臺收割機漸次挺進北京市40余萬畝小麥地塊,為期20天左右的“三夏”攻堅戰在此時進入了高峰期。

  從大面積生産表現和定點生産監測來看,2024年小麥群體充足、小麥畝穗數較2023年增加28.3%,預測2024年小麥會比2023年有較大幅度的增産,豐收已成定局。

  麥收時節,走訪京郊主要糧食生産地區,探訪麥田豐收的背後故事。

  復耕復墾增良田

  近年來,全市夏糧播種面積年年攀升,從2020年的不足13萬畝,一路增長至2024年的40萬畝。寸土寸金的北京城,可用作糧食生産的良田並不豐裕,新田從何而來?

  昌平區興壽鎮麥莊村口加油站旁,曾經的荒蕪已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一片金黃的麥田。“2022年通過回填土的方式,將這裡62畝撂荒地轉變為耕地。”北京市耕地建設保護中心陳娟介紹説。近年來,全市增長的糧食種植面積,主要來源於復耕復墾的地塊。

  要想利用復耕復墾的田地來種糧,其實並不容易。這類地塊普遍存在土壤肥力低,種植作物産量低、品質差的問題,地力條件明顯低於全市糧田平均水準。

  如何讓荒田變良田?北京已探索一條可行的道路。2023年,北京市實施退化耕地治理項目,有針對性地實施復耕復墾地品質提升綜合配套技術,採用根層土壤有機質快速提升、土壤耕作層快速熟化等多元技術組合,助力復耕復墾地品質提升。一系列整合技術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土壤品質和作物産量。

  “今年這裡的小麥成熟期估産每畝約410公斤,與之前相比有了顯著提高。”陳娟説。這個産量,已經比肩優質農田。截至2023年末,全市復耕復墾地面積50余萬畝,佔166萬畝耕地保有量的比重近三分之一。

  受災地塊今迎豐收

  不僅是新增小麥田的産量實現提升,2023年因災受損的農田也已完全恢復生産,眼下已迎來豐收。房山區竇店鎮蘆村,金黃的麥田一望無垠,沉甸甸的麥穗在風中搖曳。“去年大暴雨那會兒,大田裏積水最深的得有4米,玉米地絕收,損失很大。”蘆村黨支部書記陳浩説,“去年大田修復後馬上種上了冬小麥,今年畝産應該能達到600公斤左右。”陳浩輕撫麥穗,難掩臉上的喜悅之情。

  不僅是蘆莊村,2023年曾因暴雨受災的農田已陸續迎來豐收。據了解,目前全市1.52萬畝受損的高標準農田已全部完成修復,7.7萬畝因災絕收地塊全部實現應種盡種、種滿種嚴,眼下已陸續開始開鐮收割,産量喜人。

  多方共護“龍口奪糧”

  春爭日,夏爭時,“三夏”又有“龍口奪糧”之稱,突出的就是一個“搶”字,要與自然天氣搶窗口期。北京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為有效預防和減少極端天氣影響,相關涉農區制定了防汛抗旱實施方案及應急預案。同時,農業部門將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加強極端天氣預警預報,及時發佈、精準推送氣象服務資訊,確保一旦出現惡劣天氣,及時有效處置。

  為了提高效率,隨着麥收高峰的到來,全市已累計投入各類農機具1.1萬餘臺(套),其中小麥收穫機、拖拉機、玉米播種機等主要農機具3600余臺。

  從現在開始到6月底,全市將在10余天內全面完成夏收、夏種、夏管的各項任務。北京市農業農村局聚焦收割、晾曬、歸倉等關鍵環節,統籌協調氣象、供銷、糧食、交通運輸等部門,加強聯動形成合力,確保“三夏”各項工作順利完成。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