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全市農業農村災後恢復重建已基本完成,記者探訪房山石樓鎮——水毀農場裏再飄蔬果香
芒種節氣剛過,時隔一年再訪房山區石樓鎮。在2023年的“23·7”特大暴雨中,這座農業大鎮的農業設施遭受重創,滿目瘡痍的情景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然而不到一年時間,這片土地已經重煥新生。行走在石樓鎮的田間地頭,處處是喜人景象:金色麥田一眼望不到邊際;高標準智慧日光溫室中,各類蔬果長勢喜人;養殖場裏,魚兒在新家裏暢快游弋;被沖毀的道路、房屋、公廁等已重新建成……
更多的“石樓鎮”正在復蘇。2023年以來,本市從恢復農業生産、重建農村基礎設施、振興鄉村産業等方面着力,全力抓好農業農村生産災後恢復重建,目前各項工作已基本完成。
農資送到地頭,重建享受補貼
一棟棟嶄新、寬敞的日光溫室裏,紅的、綠的、紫的番茄挂滿枝頭,胖嘟嘟的熊蜂飛來飛去,翠綠的黃瓜攀着藤蔓努力向上生長……眼前充滿生機的圖景讓人興奮又有些感動。“這都是1月份定植的,‘五一’就採摘了,市場反響特別好!”北京康蔬源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志遠嘴角帶着笑意。
合作社位於房山區石樓鎮夏村,主要種植黃瓜、番茄。張志遠原有13個土墻溫室、6個大跨度鋼架大棚,每年收入50萬元左右。“番茄苗、黃瓜苗剛定植7天,那場特大暴雨就把溫室全給衝塌了,積水深的有4米。”説話的工夫,張志遠拿出他2023年8月2日拍攝的視頻。畫面裏,他蹚着沒過腰部的深水,艱難地行走着,溫室大半浸泡在水中,周圍除了水還是水,一片狼藉。“什麼都沒有了。”視頻裏,張志遠低聲説。
如今,嶄新的日光溫室裏再度蔬果飄香,短短幾個月時間,合作社又重新煥發生機。“災後,我們所有技術人員每天都去田間地頭、規模園區,協調農機具進行農田排澇等工作,並因地施策指導土壤殺菌、翻耕旋耕、機械作業等。”房山區農業技術綜合服務中心續陶説,“為了儘快恢復生産,市區兩級農業部門向全區1.3萬餘戶受災農民發放了7500多公斤救災種子、6000余噸化肥等農資。”之後,市區兩級農業農村部門的專家們,多次前往康蔬源合作社等受災主體,實地調研、制定方案,指導重建和恢復生産。重建新溫室,還可獲得50%左右的市級補貼資金。
冬夏都能種,新棚結實又實用
針對康蔬源合作社南部低窪易澇的特點,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專門指導設計了防災抗災能力強的磚墻結構。三個月後,13棟長90米、寬12.6米的日光溫室拔地而起。“太寬敞了,拖拉機、開溝機全都用上了,效率非常高。”説起新的日光溫室,張志遠眉開眼笑,“尤其是溫室智慧作業系統,空氣溫濕度、土壤溫濕度、風口卷膜、灌溉電磁閥,用手機就能看能操作,太省事兒了。”
不僅用起來更方便,溫室的內部也有門道。“新溫室採光更好、環境調控更智慧,無論冬夏都能持續生産。”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正高級農藝師雷喜紅介紹,傳統溫室的越夏生産是個難題,棚內溫度太高,作物難生長。而這些新大棚則實現了四季生産,通過通風、遮陽等各種細節的調控,棚內溫度“彈性”更大,從而保障了番茄等蔬菜的夏季生産。
不僅如此,考慮到地勢、土壤等因素,溫室的堅固程度也有了很大提升。60釐米厚的墻體與鋼架立柱,為溫室提供了堅實的支撐;拓展的寬度,讓一些大型農業機械得以進場。相比原本的土墻溫室,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二十個百分點。
一村一策,技術幫扶不斷線
災後恢復重建一頭是民生,一頭是發展。北京市農業農村局發展規劃處處長盧宏升介紹,2023年以來,北京市農業農村局緊緊抓住災後恢復農業生産的關鍵時期,牽頭組織編制了災後恢復重建農業農村專項規劃,並制定了實施方案,12項任務工作臺賬隨之建立,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地推進恢復重建任務落實。
在房山夏村的新溫室內,專家團隊根據種植條件以及市場需求,建議農戶種植了幾十個新品種,不僅産量大幅提升,收入也節節攀升。“以前種的都是菜用番茄,現在改種口感番茄,好吃又好看,模樣還新奇,吸引了很多來採摘的顧客。採摘價格每斤15元,能增收近20%,回頭客特別多。”張志遠笑呵呵地説。“日光溫室的採光、環控給作物提供了最佳生長環境,加之管理得當,品質就很好。”雷喜紅補充道,“下一步,我們仍將繼續推介秋茬作物的品種,提供技術幫扶等。”
截至目前,全市7.7萬畝因災絕收地塊全部實現應種盡種、種滿種嚴,1.52萬畝高標準農田修復任務已全部完成;13家因災受損的養殖場,2562畝養殖水面已實現恢復生産;3.72萬台受損清潔取暖設備已完成修復或更新,155萬平方米街坊路、1.79萬盞路燈和761座公廁修復重建任務全部完成。(王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