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進京“南水”今達100億立方米
有了“南水”的助力,北京自二〇一九年起啟動永定河生態補水。 北京市水務局供圖
6月11日從北京市水務局獲悉,預計到6月12日15時20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進京水量將達100億立方米。自2014年12月27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進京以來,“南水”在優化本市水資源配置利用、改善供水格局、加強水資源戰略儲備、改善水生態環境等方面均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進京“南水”中,有七成直接用於城市生活用水,已成為北京的主力供水水源,直接受益人口超1600萬。
讓“南水”惠及更多市民
近日,隨着昌平新城地表水廠進行通水調試,北京接納“南水”的水廠已達15座。昌平新城地表水廠是昌平地區第一個以“南水”為水源的水廠,正式通水後昌平新城居民將喝上“南水”,覆蓋範圍達60萬人。
為了讓“南水”惠及更多人口,近年來北京不斷擴大“南水”覆蓋範圍,先後建成郭公莊、亦莊、石景山等配套水廠,處理“南水”能力達每日470萬立方米。據了解,100億立方米的進京“南水”中,有70億立方米直接用於城市生活用水,“南水”已成為北京的主力供水水源,超1600萬人口因此直接受益,北京城區供水安全系數從原來的1.0提升至1.3。
與此同時,近年來,北京水務部門完成1300余個自建設施供水小區和單位的水源置換,提升市民用水品質的同時持續壓采地下水源。為保障“南水”的供水水質,北京還持續在制水和配水環節下足功夫,“水廠除了常規處理工藝以外,還採取了臭氧、紫外、活性炭吸附和超濾膜等深度處理工藝,確保水質穩定達標的同時保持着99%的制水效率。”北京市水務局供水管理處副處長周政介紹,近年來,北京已改造上千公里老舊供水管網,建設了3000余處獨立計量區,更換450余萬個遠傳水錶,採取衛星探漏等新技術主動搜尋修復破損點位,供水管網漏損率較“南水”進京前下降了4.3個百分點,年節水量超過4000萬立方米。
水資源調度更加科學精細
“南水”進京後,北京水務部門根據全市水情,已基本建立“外調水、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雨洪水”五水聯調的水資源保障體系,科學精細進行水資源調度,對多種水資源進行聯調聯控。一方面,南水北調水“應喝盡喝”,增加“南水”向城市生活生産供水比例,置換本地地下水資源,持續壓減水源地開採量;另一方面減少密雲水庫供水,利用密雲水庫調蓄工程將富餘“南水”存入密雲水庫。
2024年4月,密雲水庫調蓄工程反向輸水啟動,這是本年度密雲水庫調蓄工程首次進行反向輸水運作。自2015年9月密雲水庫調蓄工程首次啟用以來,已累計向密雲水庫存蓄約6億立方米“南水”。2021年,密雲水庫蓄水量更是達35.79億立方米,創歷史新高。
有了“南水”的助力,北京水務部門通過引水工程連通密雲水庫、懷柔水庫等,通過永定河、潮白河等主要河道向地下水源地補水,增加地下水資源戰略儲備。2021年密雲水庫開閘向下游潮白河進行生態補水,將存續在水庫的一部分“南水”通過潮白河回補密懷順水源地,潮白河時隔22年後首次實現全線通水。
“2014年南水北調水入京以後,地下水水位逐年呈上升趨勢,從2015年至今,地下水水位已連續8年回升,平原區地下水埋深從2015年的25.75米回升到了2023年的14.74米,累計回升了11.01米,地下水儲量增加了56.4億立方米。”北京市水文總站地下水監測評價科科長趙洪岩表示,2014年南水北調水入京後,北京通過大力壓采地下水,適時進行生態補水,地下水資源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涵養。
助力北京水生態修復
2024年入夏以來,密雲水庫“鳥島”迎來“出生潮”,約有鸕鶿、蒼鷺、白鷺等4000多只候鳥棲息在密雲水庫“鳥島”。鳥兒是生態環境最好的“晴雨表”,截至2023年底,密雲水庫共發現、記錄鳥類235種,從2019年至今增加鳥類45種,包括丹頂鶴、東方白鸛等14種國家一級和37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
“南水”進京前,密雲水庫是北京重要的飲用水源地,是北京的“大水缸”。隨着首都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口數量和用水量激增,再加之經歷了長時間的乾旱期,密雲水庫水位連年下降,一度入不敷出。“南水”的到來代替了密雲水庫主要供水水源的作用,“大水缸”得以“休養生息”。
“我們自2019年以來大力實踐‘以水開路、用水引路’的生態補水模式,統籌實施引黃水、再生水等多水源跨流域生態補水,優化水資源調配,合理保障永定河等重點河湖生態用水,同時重點水庫、地下水源、河湖水網、輸水管道渠道等互聯互通,藏水於地,實現地表地下協同修復,有效助力河湖生態環境復蘇。”北京市水資源調度管理事務中心調度管理科科長李述介紹,北京的五大河流時隔26年後全部重現“流動的河”,並連續三年貫通入海,有水河長較十年前增加了464公里。
以“南水”進京為契機,北京水資源嚴重緊缺的形勢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城市供水安全進一步提高,河湖水系總體全面還清,水生態健康狀況持續向好,水生生物多樣性穩步提升。在此基礎上,北京持續加大河湖開放共用力度,實施城市河道濱水慢行系統和景觀提升工程,設置景觀和垂釣平臺,提升綠化品質,連通巡河路和周邊路網,形成上下游貫穿的濱水步道,還開闢了多處河湖大眾冰場、皮划艇等水上運動區域,92個河湖被市民評為優美河湖。如今,在北京,市民親水、樂水已經成為時尚的生活方式,河湖濱水空間成為展示城市魅力和多元文化的重要公共空間。
千里調水,來之不易。“南水”進京後,北京市嚴格遵循“節、喝、存、補”的用水方針,堅持“先節水後調水,先治污後通水,先環保後用水”,始終把節水、治污、保水放在首位,大力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用足用好每一滴來之不易的“南水”。
2023年3月1日,北京市頒佈實施《北京市節水條例》,構建起貫穿水資源“取供用排和再生迴圈利用”全過程、全行業、全社會的節水體系;同時大力推進生活、農業、工業、園林綠化、公共服務等領域節水,推動海綿城市建設、污水再生利用和城市水生態修復,節水理念逐漸成為各行各業的共識。(王天淇 王一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