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唐城際鐵路通濟路鋼拱橋完成頂推作業

日期:2024-06-03 15:47    來源:​北京市重大項目建設指揮部辦公室

分享:
字號:        

  作為建設“軌道上的京津冀”的標誌性工程,京唐城際鐵路建設再傳捷報。6月3日早上8點08分,歷經兩晚16個小時的緊張施工,京唐城際鐵路通濟路鋼拱橋順利完成頂推作業,通濟路上“長”出一座“新”橋。這也標誌着京唐城際鐵路關鍵節點工程取得突破性進展,為全線順利通車奠定堅實基礎。

  京唐城際鐵路是北京至唐山的一條快速交通走廊。項目分兩段建設,首開段唐山至燕郊區間已於2022年12月30日通車投用。接駁副中心站與燕郊站的北京地下段全長2.4公里,線路起自北京城市副中心站,沿既有京哈鐵路通道南側前行,以隧道形式下穿通胡路、路城故縣遺址、運潮減河,上跨城際聯絡線後出地面,接封閉式路塹U型槽至通濟路鋼拱橋後,經路基段與已完成的京唐城際鐵路順接。

  新設計首創新結構:節約85%用鋼量

  橋梁為雙V型吊桿結構,造型簡潔通透、桿件輕盈小巧,形狀好似手指,寓含“勝利”“歡迎”之意,整體造型猶如兩對展翅飛翔的海鷗,與不遠處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站樞紐“京帆”相互呼應。通濟路鋼拱橋全長75.75米,是全線貫通的最後一座橋梁。鋼拱橋採用了全新的輕量化設計,橋梁自重由4600噸降至700噸,單延米用鋼量僅11.2噸,低於同類型鐵路鋼拱或鋼桁梁,極大節約用鋼量。這也是國內鐵路建設中首次採用稀疏吊桿桁架型鋼拱橋。

  新方案助推新速度:減少封路時間30天

  鋼拱橋緊鄰京哈鐵路、通燕高速,上跨城市副中心主幹道通濟路,距離京哈鐵路最近處僅有15米。為了最大限度降低對社會交通正常運作的影響,市重大項目辦牽頭組織參建單位專題研究、多次論證,將滿堂支架現澆混凝土拱橋優化為全焊接鋼拱橋,全橋採用先橫移再縱推的方案進行施工。據建設單位京唐城際鐵路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鋼拱橋安裝採用“一橋兩地”建造模式,上、下部結構同步施工。在施工現場進行橋梁樁基、承臺及橋臺等下部結構施工期間,上部結構鋼橋同步進行工廠下料、構件加工。工廠製造、現場拼裝時間由最初設計的168天縮短至65天,大大提高施工效率。同時,全橋採用先橫移再縱推的施工方案,由原計劃封路32天,經過不斷努力,優化施工方案,僅用兩個晚上16個小時完成頂推施工,提前圓滿實現既定目標。

  新技術實現新紀錄:誤差不超5毫米

  據施工單位中鐵十四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項目參建各方高度重視,高標定位、高效組織,專門成立現場領導小組,組建110餘人的青年突擊隊,保障橋梁頂推工作有序進行。鋼拱橋頂推前,通過採用大場景鐳射掃描器進行數字測量,基於掃描點雲數據進行品質檢驗;通過虛擬預拼裝,提高施工精度和品質;通過橋梁整體試頂推驗證,調整設備、檢驗支撐體系及拖拉體系的系統安全性。頂推作業中,採用由兩台200噸連續式液壓千斤頂、前後拉錨器和預設滑靴組成的拖拉滑移系統,整合頂推施工橫向糾偏、縱向頂推、同頻共力等多項功能,確保頂推滑移平穩順暢。施工單位在橋梁前端設置了30米導梁,用於減少在頂推過程中縱梁撓度和主梁集中應力,有效解決了頂推過程的穩定性問題。橋梁自東向西頂推91.75米,過程中通過實時監測分析橋梁頂推姿態及受力情況,指導橋梁橫移、頂推施工,使橋梁成功跨越通濟路,到達設計位置上方,偏差距離控制在5毫米以內。

  此外,鋼拱橋還首次引入磁吸式無人視頻檢查設備,使日常檢修維護更加安全、簡潔、輕便,實現設施檢查維護無人化、智慧化,契合了未來高速鐵路運維發展方向。

  京唐城際鐵路北京地下段建成通車後,將進一步加強京津冀區域的聯繫,對於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加快構建“軌道上的京津冀”,帶動沿線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