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上午,朝陽站交通樞紐項目外立面宣告完工,被稱作“星耀天穹”的樞紐換乘大廳外檐正式亮相。圖為朝陽站綜合樞紐外立面已基本成型。(潘之望 攝)
從朝陽站內眺望西側建築,透明的玻璃屋面折射出熠熠光彩,和形狀、大小各不相同的銀灰色鋁板構成的月牙形屋面一同,拼接成一幅印有“星”和“月”的畫卷。5月29日上午,朝陽站交通樞紐項目外立面宣告完工,被稱作“星耀天穹”的樞紐換乘大廳外檐正式亮相。
站在朝陽站交通樞紐正門處向東看去,方方正正的朝陽站在後,圓弧線條勾勒而成的交通樞紐在前,方與圓相得益彰。
“越到最後越不能松勁兒!”北京建工朝陽站交通樞紐項目經理馬曉暉站在地下二層的樞紐換乘大廳。他身後,是挑高約30米、面積約3萬平方米的超大空間,其中,生根於地下三層底板的兩根菱形網格巨柱從地下19米向上旋扭着“生長”到地上10米,支撐起重達近萬噸的鋼屋蓋。
現場,幾十台曲臂車正將工人由地面送至屋頂,進行屋面施工。提起高空作業的感受,來自黑龍江的工人夏茂明一臉認真,“每塊鋁板都不一樣,可不敢出錯。”
“項目已經從‘大開大闔’進入到‘精雕細琢’階段。”馬曉暉説,由於樞紐屋面整體是一個不規則曲面,項目使用的12000塊鋁板,竟沒有任意兩塊的曲度和大小是完全相同的,這也給施工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為了順利安裝,項目團隊為每一塊鋁板都貼上“身份證”,運到項目現場後“對號入座”,拼裝精度最終控制在2毫米以內。
夏日午後,陽光透過屋頂大大小小的天窗照進換乘大廳,好似點點星光。馬曉暉解釋,和鋁板類似,為了營造出星星點點的自然效果,玻璃屋面所使用的1800余塊菱形玻璃也幾乎沒有重樣的,最大的在4平方米左右,最小的不足1平方米。
細微之處見功夫。“要實現樞紐屋面的功能,沒有精密的排布是無法實現的。”馬曉暉掰着手指頭説,4釐米防水、10釐米岩棉用於保溫、15釐米主次龍骨……每一層都需要嚴格控制,才能確保出效果、出功能。
從基坑內的“超級雙環”合龍,到鋼結構屋蓋滑移、外檐亮相,歷經3年多的建設,馬曉暉感慨:“項目現在是一天一個樣!”
年內,這座極具未來科技感的現代化交通樞紐將正式投入使用。屆時,地上高鐵飛馳,地下軌道交通無縫銜接四通八達,市民將享受到更便捷的出行體驗。(鹿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