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第一批工業遺産名單公佈 首鋼、國營738廠、電報大樓、琺瑯廠等7項入選

日期:2024-05-30 07:58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一座斑駁的冶煉高爐,一段隨時代而起的鐘聲,一台記錄歷史的收報機,都有可能承載着屬於北京的傳奇故事。

  5月29日,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公佈了北京第一批工業遺産認定名單,共7項,分別是:國營738廠(北京有線電廠)、國營751廠(751園區)、北京電報大樓、北京琺瑯廠、北京化工研究院、首鋼集團、北京華電水電有限公司(原密雲水電廠)。

  滄桑巨變

  首鋼見證民族工業歷史

  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形成了多個工業區,建立了覆蓋冶金、機械、紡織、電子、化工、電力等門類的工業體系,真正從一個消費城市轉變為生産城市,這些工廠更創造了中國工業史上無數個“第一”。

  這其中,位於石景山的首鋼歷經百年,也是這批名單中歷史最悠久的。“首鋼發生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滄桑巨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是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縮影。”負責認定的市産業經濟研究中心負責人介紹,首鋼曾建設了中國第一座氧氣頂吹轉爐煉鋼廠、發明製造了中國第一套無料鐘爐頂、第一座頂燃式熱風爐。

  此外,1958年與密雲水庫同步建設的北京華電水電有限公司(原密雲水電廠),也是水庫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是密雲水庫白河地區唯一泄洪口和電力配套設施。

  “該廠60餘年的建廠史,就是一部新中國水電建設的發展史,白河電站主廠房及所有機組均未進行大規模改造,基本保持了建設初期原貌。”上述負責人表示,1973年,該廠還成功開創了蓄能機組國産化之先河,填補了我國蓄能機組空白。幾十年間,這裡還為河北、山西、新疆等地的水電站和國內相關大專院校累計培訓大量技術人才,並向多國派遣水電專家、輸送水電技術。

  寫滿輝煌

  創下多個“第一”

  由於城市發展、産業升級、環境保護等原因,一批工業老廠陸續變身,但留下了大量的工業廠房、機器設備等工業遺存,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技術價值和社會價值。

  國營738廠(北京有線電廠)便是如此。該廠是國家“一五”計劃期間156項重點工程之一,1957年建成投産。我國第一部自動電話交換機、第一台電子管數字電腦、第一台電晶體電腦等都誕生於此。“國營738廠為我國兩彈試驗、衛星上天、導彈發射等國防現代化建設做出了貢獻,並培養了大量技術人才。”上述負責人説。

  這處工業遺産核心物項之一的國營738廠原址建築“五角大樓”,已建成60餘年,籌備建設初期參考了前蘇聯原紅霞有線電廠佈局,至今工業形態保存完整,亭臺、雪松、雕像、紅星瞭望臺極具時代氣息。此前,相關企業已多次對樓內公共設施、樓外工業景觀及設施進行改造修繕。

  不遠處的國營751廠也入選工業遺産。曾經,這裡主要為電子産業提供綜合能源供應,也為北京城市發展、生産生活提供了穩定保障,與北京焦化廠、首鋼煤氣廠並列為首都三大人工煤氣氣源廠。如今,751廠的老爐區南、北廣場和鐵路專用線等場地進行了基礎改造,使老廠區以751 D·Park的嶄新面貌亮相。

  “聲”動記憶

  電報大樓鐘聲成經典

  很多老北京都對北京電報大樓的鐘聲印象深刻。這座大樓1955年11月籌建、1956年4月動工興建、1958年9月竣工投産,是新中國第一個大型綜合通信樞紐,也是中國第一座最新式電報大樓,是當時中國電報通信的總樞紐。

  公開資料顯示,北京電報大樓俯視為“山”字形,樓上裝四面塔鐘,氣勢恢宏,是人民郵電事業的代表性建築之一。“電報大樓的鐘聲曾是新中國、新北京的重要標誌,其營業廳曾為亞洲最大的電信業務綜合營業廳。”上述負責人介紹,電報大樓於2007年就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優秀近現代建築保護名錄。

  電報大樓工業遺産的核心物項既有電子管無線收報機、電傳打字機、電報投遞用摩托車、北京電報局牌匾,又有1952年版《標準電碼本》、北京電報局營業日戳和營業時間牌、《東方紅》報時曲音樂等。

  此外,名單上的北京琺瑯廠於1956年1月,由42傢俬營琺瑯廠、造辦處(專為皇宮製造)、作坊合併成立,是全國景泰藍行業中唯一一家中華老字號。北京化工研究院1958年6月1日正式掛牌成立,是中國最早從事石油化工綜合性研究的科研機構之一,有力支撐新中國現代石油化工工業的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

  獲評工業遺産後,這些老建築、老物件將得到更好的保護。按照此前發佈的政策,工業遺産單位應當設置專職部門或由專人監測遺産的保存狀況,劃定保護範圍,採取有效保護措施,保持遺産格局、結構、樣式和風貌特徵,確保核心物項不被破壞;遺産格局、結構、樣式和風貌特徵出現較大改變的應當及時恢復,核心物項如有損毀的應當及時修復。(曹政)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