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通農民工綠色通道、優化辦案程式、促進裁審對接……2024年以來,北京經開區仲裁院深入探索勞動人事爭議“調、裁”一體化服務新模式,持續優化庭審服務機制,不斷完善一站式經辦服務,形成源頭預防、前端化解、調裁審一體化格局,全面提高勞動糾紛調處效率,維護企業和勞動者合法權益,助力經開區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
優化佈局
群眾滿意率持續走高
“感謝勞動仲裁部門為我們老百姓解決了一個大難題!”日前,一名工傷職工向經開區仲裁院辦案人員深深道謝。
2024年初,該職工向經開區仲裁院提請立案:要求其工作企業支付其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以及一次性傷殘補助金差額,同時要求企業承擔其工傷連帶責任。據悉,此前該職工已多次向企業索要待遇無果,故提出了仲裁申請。後經仲裁人員反覆核查,該職工申請款項均為此前應付未付的工傷待遇。仲裁院隨即立案,並堅持“快立、快調、快結”的原則,為該職工開闢“綠色通道”,第一時間啟動辦案程式,並當場聯繫用人單位,反覆宣傳釋法,於開庭當日促成雙方和解,由用人企業支付該職工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訴求金額以及部分一次性傷殘補助金差額,在最短時間內化解了雙方的勞動爭議焦點問題,實現了“案結、事了、人和”。
讓群眾滿意的此次調解案件是經開區仲裁院推動調裁服務大提升,不斷優化佈局取得的成效之一。“我們將辦事大廳原有服務窗口在單項服務的基礎上進行優化佈局,開通了綜合服務窗口,實現了多元服務。”經開區仲裁院有關負責人介紹説,在新設立的綜合服務窗口,仲裁院開通了農民工綠色通道、法律諮詢、工會案前調解等多個辦事服務,最大限度發揮窗口功能,同時為企業群眾提供送達、立案、諮詢等“一站式”服務。
優化程式
速裁模式讓仲裁再提速
經開區仲裁院以服務市場主體為重點、以服務民生主體為根本、以拓展服務領域為載體,在縮短辦案周期,提升仲裁質效上下功夫,健全制度,創新模式,全力打造勞動爭議“快立、快調、快裁、快結”通道,高效化解勞動爭議。
“我們以立案事項‘打包辦’‘零跑腿’為目標,建立調解仲裁事項‘一門受理、一次告知’的容缺受理模式,將法定5個工作日立案期限縮短為當日立案、當日受理登記。快速分流處置,做到繁簡分流,縮短了案件辦理時間,進一步提高辦案效率。”上述負責人表示,實行容缺受理可以實現群眾現場提交立案材料,減少跑路次數;針對現場立案群眾,確定“容缺受理”要件3項,可先行立案登記,對於缺少的立案要件,可事後補交或通過郵寄等非現場方式補齊,做到立案先行,減少群眾維權跑腿;對於符合速裁要求的案件,立案後即進入速裁模式,不另設舉證期限及答辯期限,減少開庭前證據交換環節,雙方當事人當庭提交證據材料,最大程度節約當事人時間。
據悉,優化程式後,當前結案平均時限為23天,比法定時限縮短48.89%。
優化庭審
網上庭審模式更便捷
“網路庭審真的很方便,讓遠在異地的我們不用為了開庭而專門趕到現場了!”仲裁院線上審理了一起工程分包合同糾紛案件。順利完成遠端庭審後,區內某企業代理律師孫某對這種可以更好地滿足當事人對庭審便捷化需求的審理方式連連稱讚。
如何實現勞動爭議案件辦理更加深入高效?如何以數字賦能為抓手,深化“便民、惠民、利民”的服務理念?如何不斷夯實新形勢下勞資糾紛化解的新路子?不斷優化案件網上庭審模式,即是經開區仲裁院不斷提升網際網路仲裁辦案水準、拓展便民服務新途徑的重要實踐。
2024年3月,經開區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中心揭牌成立。該中心共設置5間調解室。其中大型調解室1間,中型調解室2間,小型調解室2間。至此,經開區實現一個速裁庭、一個農民工工資速裁庭、一個競業限制庭、仲裁一庭以及一個區級調解中心的“四庭一中心”建設。在此基礎上,仲裁院同步推進14個庭室的網際網路全覆蓋,實現遠端庭審可視化、三方語音、視頻、筆錄互聯互通,很好地滿足了當事人足不出戶即可申請網上仲裁的需求,最大限度為當事人節約成本。截至目前,已有758人申請網上辦案,佔比達18.33%。
以上舉措均為經開區仲裁院着力推進勞動糾紛多元化解、推進轄區內爭議案件“調裁兩條線”調處模式,不斷推動調裁服務大提升的縮影。
“通過不斷推動‘調裁兩條線’這一工作機制,將進一步提高勞動人事爭議矛盾糾紛調解成功率,使更多勞動人事爭議矛盾糾紛通過調解方式及時化解,進而減少勞動人事爭議仲裁案件數量,以及減少因勞動人事爭議仲裁糾紛到法院的訴訟案件數量,有效縮短維權時間,促進勞動關係穩定和諧。”經開區仲裁院有關負責人説,今後,仲裁院將不斷創新工作方式,進一步提升調解仲裁工作服務水準,發揮仲裁工作在優化營商環境、維護勞動關係和諧與社會穩定中的作用,進一步優化仲裁流程,進一步方便辦事群眾,讓群眾少跑腿,節省當事人時間和成本,實現仲裁服務便捷化,提高勞動人事爭議處理工作效能,推進區域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工作又好又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