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兩季,候鳥浩浩蕩蕩飛越野鴨湖。(馬文曉 攝)
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內,接近昆蟲旅館的木匠蜂。(白繼開 攝)
一隻戴勝正在覓食。(白繼開 攝)
海淀公園的野鴨自在暢游。(王海欣 攝)
大運河森林公園裏,一隻環頸雉雞悠然棲息。(白繼開 攝)
睡蓮開滿崔家窯濕地。(王海欣 攝)
對於很多觀鳥愛好者來説,“紅頭長尾山雀”是一個陌生又熟悉的名字。熟悉,是因為它在長江流域並不罕見;陌生,則是因為它從未現身京城——直到2023年12月。
“在雪後的翠湖,我看到一隻小紅鳥站在枝頭。”市民周超臣介紹,他趕緊用長鏡頭抓拍下來。隨後,專家認定其為紅頭長尾山雀,並將其列入了2024版《北京市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名錄》。“其他鳥友還拍攝到了黑冠鵑隼、鵲鴝,都進了新名錄。對我們來説,那真是個幸福的冬天!”
北京正建設的“花園城市”,不僅要讓生活其中的人享受到綠和美,也要讓動植物活得自在愜意。如今,名錄上已經有612種陸生野生動物,這是一個足夠令人驕傲的數字,哪怕在全球範圍內,北京也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大都市之一。
北京的“動物世界”如此多樣而富生機,首要的原因是動植物棲息地得到了有效保護。近年來,本市形成了類型比較齊全、分佈相對廣泛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庇護着全市九成以上的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及棲息地。
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就是其中之一。保護區地處海陀山南麓,東部是大片的油松林,西部則是由白蠟、榆、椴樹、核桃、蒙古櫟組成的闊葉林,山上生活着中華斑羚、鴛鴦、勺雞、豹貓等很多重點保護動物。“為了摸清鳥獸的分佈範圍、出現頻度、習性,我們用紅外相機開展長期監測。”保護區監測保護科副科長張經緯説,相機記錄下了動物的有趣瞬間:傻狍子嬉戲玩兒雪,貉來回甩動長尾巴,最有趣的是小野豬,簇擁着衝鏡頭跑過來,一言不合就幹架。
與崇山密林相比,都市裏人類活動非常頻繁,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的難度要大得多。市園林綠化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市在公園綠地、平原生態林、濕地等區域劃定了上百處自然帶,那是城市中的荒野,通過減少人為干預、促進自然演替,從而保護生物多樣性。
就拿溫榆河公園來説,它是本市規劃建設的最大“綠肺”,拿出了約30%的面積作為自然帶,其中最大的一片叫作“溫榆生態心”。綠籬和枯枝環繞生態心,擋住了游客的腳步。中華秋沙鴨、東方白鸛、疣鼻天鵝等重點保護動物,都出現在了附近。
碩大無朋的溫榆河公園,還花了很多心思去呵護小動物。公園園林部負責人崔東平跟記者講述了蘆葦的故事。“入冬前,一些公園出於防火的考慮,會把蘆葦全割掉。”他説,其實對於很多水鳥和昆蟲來説,蘆葦叢是它們冬天取暖的地方。所以溫榆河公園每年開春才割蘆葦,為此,公園在冬天會增加防火巡視頻次,“為了動物們,這是值得的。”
經過兩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北京的森林覆蓋率達到了44.9%。但不可否認,一部分森林的種類較為單一,對野生動物不夠友好。因此,市園林綠化部門在2021年啟動了生物多樣性保育小區建設,在森林中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小區。
僅在2023年,全市就營建了125處生物多樣性保育小區,裏頭有高低錯落的喬灌木,也有溪流水塘、花朵漿果,以及安全溫暖的巢穴,動物和昆蟲可在此覓食、越冬和掩蔽。
北京正加速向“生物多樣性之都”邁進,詮釋“道法自然,萬物共生”的真義。(朱松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