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北漂”,外賣小哥高豐解鎖了“騎手書記”“黨代表”“人大代表”新身份,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也在異鄉找到了家的感覺。
在北京,快遞員、外賣配送員、網約車司機等新就業群體,日活躍量已達到26.6萬人,他們中越來越多人像高豐一樣找到歸屬感,並逐漸成為首都治理“新力量”。
這背後,是一場黨建引領下的雙向奔赴。支部建在“流動鏈條”上,黨員作表率,帶動行業發光發熱;愛心食堂、小哥驛站、友好商圈……一座座新就業群體的“家”如雨後春筍般茁壯成長在街頭巷尾,為小哥們提供溫暖服務。
一次次被這座城市和城市裏的人溫暖,快遞員、外賣配送員等新就業群體爭當樓門長、網格員、社區夥伴、志願者……以自己的方式為城市治理出力,為新時代首都發展添彩。
從有形組織到有效覆蓋
支部建起來,黨員作表率帶動行業發光發熱
奔走在城市大街小巷,平均一天要送30多單,外賣小哥段成明每次出發前,都要檢查胸前的黨徽是否佩戴端正。
黨員身份,他格外珍視。早在部隊服役時,段成明就入了黨。2018年退役後,他來到北京做騎手,不久後,他又成為“騎手書記”,擔任美團通州外賣騎手流動黨員黨支部書記。“找到組織,心裏特踏實,感覺在這座城市有根了。”他帶領支部成立黨員先鋒隊,引導黨員騎手寫“紅心日記”,既記錄日常,也反映騎手普遍心聲,推動改善工作環境。
如今,支部從剛開始的4人發展到17人。“支部就是家,黨員騎手們一起學習、互相幫助,大家工作表現都很突出,還為騎手兄弟們解決了不少實際問題。”段成明拿起平常佩戴的頭盔説,這個風擋就是公司採納了黨員騎手的建議反饋後,從原來的眼鏡型換成了更加實用的U型,防風防雨效果更好。
奔跑在路上、工作在“雲”上,新就業群體中多是“口袋黨員”“流動黨員”。靈活採取企業“總部直建”、站點“點隊單建”、屬地“兜底聯建”等方式,一個個流動黨員黨支部建在快遞外賣站點、物流園、司機車隊以及社區裏,一個個基層黨組織嵌入新業態企業和新就業群體,成為堅強戰鬥堡壘,讓越來越多小哥凝聚在黨的周圍。
從有形組織到有效覆蓋,支部建起來,黨員踴躍站出來、打頭陣、作表率,“先鋒騎手”“紅色速遞員”“黨員先鋒車隊”不斷涌現,帶動行業發光發熱。市快遞行業黨委開展爭當“六個帶頭人”活動以來,黨員快遞員爭做安全作業、規範分揀、減量包裝、優質服務、隱患排查、溫暖小哥“帶頭人”,涌現出一批技能競賽獲獎、服務優質獲評、見義勇為獲讚的快遞小哥,快遞服務品質明顯改善。
從陣地建設到服務體系建設
服務送到心坎上,解決實際問題傳遞城市溫度
在寸土寸金的三里屯太古裏西區廣場上,一排新落成的騎手驛站格外引人注目。這裡空調、微波爐、文娛設施等一應俱全,向新就業群體免費開放。正在歇腳的小哥們連連稱讚,“能喝杯熱水、吃上熱飯,很貼心”“提供的服務都是我們最需要的”。
打造新就業群體“友好商圈”,三里屯的改變不止於此。屬地會同相關部門,為解決小哥們頭疼的“進門難、停車難、換電難”等問題,拿出了十足誠意。
寫字樓、小商戶集中的三里屯SOHO開放免費停車場供樓內員工使用,將路邊非機動車停車位留給需要高頻進出、停放車輛的騎手;餐飲商戶最集中的3·3大廈開放了工作人員電梯供外賣騎手使用,電梯可直達餐飲層,方便騎手取餐;街道還新增3個點位、8組換電櫃,供騎手換電使用,降低消防隱患。
放眼全市,以黨群服務中心為主陣地織就的服務網路全面鋪開,因需而動、因人而異、因地制宜,對新就業群體友好的氛圍處處可見、可感。
依託餐飲飯店、商超門店、銀行網點,越來越多戶外勞動者暖心驛站向小哥們敞開大門;在社區青年匯和“小哥加油站”,一場場理髮、義診等公益活動,把服務送到了新就業群體的心坎上;“黨群陣地@你”“小哥生日會”等關心關愛活動,更是把關心關愛做在日常。
既提供暖心服務,又幫助解決急難愁盼問題。針對轄區快遞員反映“就餐貴、就餐難”,東城區東花市街道開設小石灶餐廳,小哥們12元就能吃上一頓愛心自助午餐,主食和葷素搭配,一週7天都是不同的菜譜;針對新就業群體面臨的居住問題,大興區黃村鎮打造“小哥之家”,小哥們可以拎包入住,還能在配套打造的會客廳裏休閒減壓。
本市還依託接訴即辦機制,整合各方資源,通過黨建引領推動主動治理,小哥們的訴求實現清單式辦理。目前,“進門難”“分揀難”“住宿難”等困擾新就業群體已久的難題,已基本得到有效解決,新就業群體對黨組織和黨員的認同感、信任感不斷上升,形成了“有問題找黨員”“有難題找組織”的共識。
從“服務對象”化身“治理夥伴”
共建共用守護家園,為基層治理注入“新”動能
感受到城市溫暖的小哥們,也用自己的方式守護着家園。
周末一大早,快遞小哥劉闊就來到路口,與“陶然小哥”志願服務隊的夥伴們一起,手持勸導小紅旗,配合交警開展交通勸導活動。
這樣的志願活動,定期開展。“陶然小哥”隊伍裏,既有像劉闊一樣的快遞員,也有外賣配送員、社區保安等。提醒居民注意用火用電安全、制止不文明行為、給居民幫忙、為游客指路、分發公益海報……發揮“人熟、事熟、地熟”優勢,小哥們成為群防群治的重要力量。
“自從加入了‘陶然小哥’,我已經養成了多問一句、多看一眼的習慣。”劉闊在送快遞時堵住了不少風險。有一次,他發現一棟老舊小區的老式木框窗戶搖搖欲墜,第一時間報告社區,很快窗戶得到了更換。還有一次,他到居民院裏送貨時,看到燃氣灶上燒着水,人卻不在,眼看著水就要燒幹了,他趕忙關火,避免了一場事故。
小哥服務居民、助力城市發展的暖心故事説不完。在海淀區甘家口街道,15名騎手組成的“小甘哥”志願服務分隊,與潘莊社區對接,由老年人“點單”,提出輔助訂菜、送餐到府、陪同就醫等服務需求,社區黨委收集後“派單”,“小甘哥”騎手“接單”,為社區70余位高齡和獨居老人提供志願服務;在大興區觀音寺街道,120名小哥化身“網格員”,發揮“移動探頭”作用,發現轄區治安線索、飛線充電、車輛亂停放、環境衛生等問題600余件,發現並督促整改井蓋破損等物業問題180余件,助力未訴先辦;在朝陽區團結湖街道,優秀小哥當樓門長,發揮資訊報送員、文明宣傳員、管城理事員、安全防範員、扶老助困員“五員”作用,發現並協助處理防範詐騙、電動車入樓、飛線充電等問題56個,累計為轄區空巢、獨居、行動不便老人到府送餐4000餘人次……從“服務對象”化身“治理夥伴”,新就業群體這支勞動大軍逐步成長為城市治理的新生力量。
大戰大考中也總有小哥們的身影。“23·7”極端強降雨發生後,市快遞行業黨委組織各快遞企業積極投入搶險救災工作,韻達、極兔的20余名快遞小哥赴門頭溝大峪南路周邊清淤,全力幫助附近居民快速恢復生産生活,京東12名快遞小哥組成支援小分隊,在門頭溝永安小區協助開展清淤工作,成為災後重建現場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參加志願服務沒有報酬,但小哥們卻全情投入。高豐説出了大夥兒的心裏話,“就是這份付出,讓我感到自己不再是城市過客,而是社區新居民。”
新就業群體是美好生活的創造者、守護者,也是美好生活的追求者、共用者。黨建引領,雙向奔赴,城市裏涌動的是濃濃的暖意,越來越多新就業群體被團結起來、組織起來、動員起來,共同書寫着超大城市治理的新的溫暖故事。(武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