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沒想到,和物業這麼多年説不清的事居然能理順!”
商戶張女士與西單某商城物業公司因裝修款、鋪面面積等問題多次發生糾紛,她數年拒繳物業費。
西長安街街道公共法律服務站迅速組織專職調解員、律師介入調解,服務站採取“剝洋蔥”的方式層層化解,又由律師幫助雙方逐條理順合同糾紛,雙方最終握手言和。
近年來,北京市堅持以首善標準大力推進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努力打造覆蓋城鄉、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首都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2024年,北京市司法局開展公共法律服務品牌創建活動,按照“一區一個品牌街道(鄉鎮)、一街道(鄉鎮)一個品牌社區(村)”的標準,重點打造鄉鎮(街道)公共法律品牌服務站。
4月9日,地處祖國心臟的西長安街街道公共法律服務站(以下簡稱服務站)正式掛牌品牌建設示範點,在“滴水藏海、以小見大”中彰顯公共法律服務亮眼風采。
小樞紐 大統籌
經緯縱橫,上下聯通,融入基層法治建設
服務站努力發揮區域基層法治建設樞紐作用。以西長安街為軸,2個法治文化帶為經,3個法律服務圈為緯,逐步打造互相促進發展的公共法律服務文化氛圍。
2個法治文化帶
即東安福衚同憲法法治文化帶、西安福衚同民法典法治文化帶,讓法律知識成為居民身邊的靚麗風景。
3個法律服務圈
將轄區劃分為中央政務區、西單商業區及居民生活區,各設“一條普法宣傳街、一個法律服務室、一個法治宣傳公園”的“半小時”公共法律服務圈,滿足群眾就近獲得實際法律幫助的基礎需求。
協同聯動,深耕細作,打造特色服務模式
服務站總結提煉出“立體化長安調解1234模式”並運用於實踐。截至2023年,共調解案例397件,調解成功392件,調解成功率達到98.7%,其中接訴即辦41件,未訴先辦201件,提升居民生活整體安全感和幸福感。
“1”是打造一支金牌調解員隊伍,以退休法官、退休社區黨支部書記、社工等專職調解員為基礎,以高校誌願力量為後備。
“2”是做好兩個對接,對接接訴即辦平臺共尋“已訴”解紛切入點,對接社區將走訪摸排“未訴”情況納入調解範圍。
“3”是建立邀請法官協助調解、行業協會專業調解、當事人親朋好友幫助調解三個調解工作機制。
“4”是實現調解案件社、室、街、院四級有效流轉,簡單糾紛社區化解、複雜糾紛調解室發力、疑難糾紛街道追蹤,調解不成的做好訴調對接,引導當事人依法解紛。
小窗口 大服務
人民至上,用心用情,基本公共法律服務“有溫度”
服務站以“一終端、多窗口”“談心説法防未病”為特色。研製使用智慧終端,線上諮詢、服務指引、網上預約、文書列印等服務實現“全網通”。大廳配備律師諮詢、特聘法官、調解接待、綜合服務4個接待窗口。設立特色“幸福聊天室”,配齊專業心理諮詢師、智慧終端、游戲角等軟硬體設備,敞開大門歡迎百姓聊心事、話家常,“防未病先悅心”,從源頭上消解矛盾糾紛。
到府服務,答疑解惑,專業法律服務“駐基層”
服務站成立“長安聯合釋法團”,邀請律師、法官、勞動仲裁員、公證員、司法鑒定人,聯合婦聯、殘聯、團委、工會等部門,按月開展社區“法律巡診”,組織各領域專家分區開展“法律分診”,對群眾生活、社區依法治理疑難雜症聯合開展“法律會診”,建立釋法團專家庫隨時服務的“法律急診”模式。2023年10月首次開展活動以來,已聯合各級各類專家48人次,服務轄區居民400餘人次、成功“會診”10余項社區治理難題。
疏解難點,便民利民,法律便利服務“解難題”
服務站針對社區為居民開具證明法律能力不足的“老大難”問題,在開具居民經常居住地證明、推薦民事訴訟代理人和指定監護人這三項社區高頻涉法事務上建立快速辦事指南,提供套用模板文件。2022年至今,已幫助辦理百餘項證明業務。
小站點 大形象
勇於創新,潛移默化,文創形象賦能服務效果
服務站自創法治文創形象“安安”,以頭戴“法”簪、憨態可掬的漢服少女形象,突出鮮明的公共法律服務愛民、親民、便民立場。“安安”線上上線下法律服務活動中成為一塊“金字招牌”,親和形象高頻出圈。“安安”普法書籤、普法抱枕等多款文創産品送到群眾手中,留在群眾家中,實現文創産品送法到家。
紮實內功,凝聚合力,專業人才賦能服務水準
服務站建立公共法律服務人才“儲備池”,囊括法律專業人員、調解專業人員、院校專業人員和行業技術專家四類人員,涵蓋包含本區域法律專家,退休法官、專職調解員、樓門院長,高校誌願者以及商業、金融、安全生産、建築、物流等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專門人才。制定人才“充電計劃”,定期開展司法服務人員輪訓和人民調解工作例會,以會代訓,提升服務能力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