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雁興農

日期:2024-04-12 17:54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春日,雁群北飛,頭雁領航。在京郊大地上,同樣有一群“頭雁”,他們懂技術、有情懷、善經營、能引領,為農業農村帶來新氣象,帶富一方鄉里。

  自2022年起,北京市啟動實施“頭雁”項目,由中國農業大學、北京農學院作為培育機構,計劃連續5年培育與本市鄉村産業發展相適應的“頭雁”,帶動不同産業類型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形成“雁陣”,夯實鄉村振興人才基礎。

  目前“頭雁”項目已實施兩年,培育了超過200名人才。尤為可喜的是,“頭雁”隊伍中涌現出了一批鄉村青年創業人才,成為北京鄉村振興的生力軍。

  農業“頭雁”走進高校課堂

  雁飛千里靠頭雁。頭雁,既要掌握方向,也要注意帶領雁群整齊向前。同樣的,農業“頭雁”不僅要自己幹得好,形成穩定的經營模式和一定規模,也要有帶動農戶共同發展的意願,善於接受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和新理念,主動向農戶分享經驗、提供指導。

  北京市高度重視“頭雁”項目,將其作為促進鄉村産業發展和創業人才培養、推動首都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按照“培育新主體、實施新工程、激發新動能”的思路要求,加強統籌協調,創新推進實施。2023年,“頭雁”項目更是被提升列為市政府工作報告重點任務和市“三農”工作重點任務,納入對涉農區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的考核項目。

  “‘頭雁’學員均經過嚴格推薦遴選産生,是京郊鄉村産業幹得好、有潛力、能帶動的典型代表。”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農業農村部規定的“頭雁”遴選推薦條件基礎上,結合北京實際,將“新農人”等納入培育範圍,優先選拔培養青年帶頭人,形成“頭雁”遴選推薦北京標準。

  在目前已完成培育的200余名“頭雁”學員中,45歲以下“頭雁”佔比62%,35歲以下“頭雁”佔比32%,其中90後“頭雁”有26名,還有2名00後,年齡結構相對年輕化;大專及以上學歷“頭雁”佔比88%,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頭雁”佔比45%,整體學歷層次較高;約70%為返鄉下鄉人才,在返鄉下鄉人才中,約70%為青年創業人才。

  入選成為“頭雁”後,他們將全部進入中國農業大學或北京農學院進行系統培育。“與其他學生不同的是,‘頭雁’學員已經是在農業領域比較成熟的從業者,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他們從事的領域也非常多元,需求更加個性化。”北京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院長、鄉村振興學院院長唐衡介紹,為了更好地對“頭雁”學員進行培養,學校首次探索嘗試綜合性的培養模式,通過集中線下授課、線上學習、外出考察互訪、導師組全程指導等,進行為期1年的定制化、體驗式、孵化型培育。“課程主講教師既有來自院校的知名專家教授,也有來自農業農村部、京津冀三省市農業農村部門的領導幹部,還有業界大咖、電視台主持人、創業達人等。根據不同的領域及需求,每位學員都配備了1名主責導師及2到3名量身定制的導師組成員,師資方面既有校內選拔的優秀教師,也有校外選聘的資深專家。”唐衡説。

  走出校園後,“頭雁”們可獲得一系列的發展支援。據介紹,市農業農村局積極協調財政、人社等十余家單位以及金融保險機構,研究出臺支援性政策措施,從資金項目、表彰推薦、人才認定、技術資訊等方面,為“頭雁”發展提供立體式、全方位支援保障。

  2023年,“頭雁”本人或其經營主體獲國家級榮譽、市級榮譽百餘人次;64名“頭雁”種植面積擴大,共計100.9萬畝,新建大棚187棟,經營收入較2022年增加1億元;76名“頭雁”獲得北京市休閒農業“十百千萬”暢游行動、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科技示範基地建設等項目資金支援合計5492.89萬元;20名“頭雁”通過“信貸直通車”活動獲銀行授信金額合計2656萬元。

  “農二代”返鄉帶來新氣象

  周末,隨車流自立湯路一路向北,一猛子扎到六環外,就進入了草莓的世界——各色標牌的草莓採摘園林立,路邊售賣的攤位也多了起來。

  崔村鎮,是昌平草莓的主産區之一。毗鄰昌金路的天潤園草莓專業合作社,則是崔村規模最大的草莓園。“目前合作者共有77棟設施大棚,其中有21棟大棚內採用了立體高架式種植。這兩年從國內國外引進了不少新品種進行試種,要論草莓品種,我們這兒是最全最多的。”天潤園草莓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夏秋桐説。

  夏秋桐是北京“頭雁”項目的第一批學員,經由昌平區推薦,她在北京農學院完成了為期一年的進修學習。初見夏秋桐,着實讓人驚訝——作為一名農業合作社的負責人,她太年輕了。一頭褐色的中長髮梳成馬尾,一身運動服更顯乾淨利落,一張娃娃臉總是帶着笑,怎麼看都不像是跟土地打交道的。

  “我是1990年出生的,已經是三個孩子的媽媽啦!”夏秋桐笑着説,自己其實是一位“農二代”,父母一直從事農業種植,單單種草莓就已經有17年了。“小時候經常跟着爸媽一塊幹活,栽苗、施肥、澆水、疏花疏果,都幹過。”起初,夏秋桐對繼承父母的職業並沒有什麼興趣,高考時她選擇了國際商務專業,畢業後進入一家國企做人事工作。

  結婚生子後,她在家休産假,一邊帶娃一邊&&家裏打理草莓園。恰逢北京市鼓勵各區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昌平草莓成為了北京農業的一張“金名片”。“市場更開闊了,而且各方面扶持政策都比較合適,值得做。”夏秋桐乾脆辭了職,回歸土地,專職伺候起草莓來。

  在農業領域,剛滿34歲的夏秋桐還是個十足的小年輕。但正因為她年輕,才有着層出不窮的想法和激情,視野也更加開闊。“剛回來的時候主要負責銷售,從市場反饋來看,種出特色來,才能賣上好價格。”她從全國各地找來新品種,大膽在園區內開始試種。

  在她的大棚裏,匯聚了30多種草莓新品種,包括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培育的京泉香、白雪公主、香杉等,杭州市農科院培育的粉玉,寧波市農科院的夢之瑩,貴州省園藝研究所選育的黔莓1號等,還有南韓來的聖誕紅、日本來的黑珍珠……不僅品種不斷上新,夏秋桐還嘗試了立體高架式種植,高度從一層到四層不等,好採摘又好看。去年,棚裏建立了直播基地,通過網際網路平臺進行草莓銷售,貨賣得不錯,還留住了2萬多名“鐵粉”。目前合作社的成員一共60多戶,遍佈崔村、興壽、小湯山、百善4個草莓主産鎮,合作社成員中也多了不少年輕的面孔。

  像夏秋桐這樣富有創新精神的新農人,正是鄉村振興中的帶頭人,為一方産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氣象。“參加‘頭雁’項目,收穫特別多,有很多領導和專家手把手地給我們講政策、教技術,還有機會外出游學考察開闊眼界。課程結束後,老師們依然在持續為我們提供指導。”草莓的銷售旺季一般到5月收尾,夏秋桐計劃着近期再去一趟吉林和丹東取取經。“2024年想在休閒旅游這塊進行新的嘗試,比如結合文創、研學等,吸引年輕人到園區來玩。”敏銳地感受到農旅融合的趨勢,夏秋桐熱情高漲。

  田間學校授農以需

  同為第一批“頭雁”的崔天鋆,是北京鑫城緣果品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眼下他正忙着溝通新一期的田間學校課程安排,根據之前向種植戶們收集的需求,4月份的課程他計劃開設兩個班,以草莓提質增效實用技術和農産品品牌建設及電商應用為選題,邀請市裏的專家到村裏來講課。

  “近幾年,農業技術的升級非常迅速,一項實用新技術的落地,往往會帶來不小的改變,讓農民少受累多收益。”崔天鋆説。在他的所有大棚前,均立着一塊牌子,上面標注着該棚內正在應用的優新栽培示範技術。根據種植品種的不同,採取的技術也不盡相同,包括草莓水肥一體化、測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治、高架輕簡栽培等。迄今為止,園區內已組織開展試驗示範40余項,創新並推廣成熟技術8項,並掛牌為中國農業大學教學實踐基地。

  如何讓先進生産技術惠及更多人?崔天鋆的答案是,開辦田間學校,帶動更多鄉親增收。1992年出生的崔天鋆,本身就是昌平區興壽鎮西新城村人,大學就讀於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的正是農業機械裝備專業。2014年7月,畢業後他即返鄉創業,幾乎是從零學起。“雖然生在農村,長在農村,但小時候一直在上學,實際上對農業了解不深。”在學習中,他深刻地感受到了先進技術對於農業生産的重要性。

  通過校社合作,崔天鋆牽頭成立了北京鑫城緣果品專業合作社田間學校,為農民直接提供專業的技術培訓服務。“與其他培訓班不一樣,田間學校為農民提供自下而上的服務,講什麼由農民自己定,生産中遇到了問題,也可以邀請專業的技術人員進行指導。”崔天鋆介紹,田間學校的培訓注重實地觀摩,聯合各部門聘請專家到生産一線進行技術指導服務,並開設專家坐診日,為農戶提供免費技術服務。零距離、零門檻、零費用、零時差,是崔天鋆為田間學校定下的“四零”標準。

  自田間學校成立以來,每年開辦培訓20余場,培訓高素質農民2000餘人,服務面積1000余畝。通過田間學校,農民實現了即時的學習,並通過田間學校的平臺實現了對外的交流,接待國內外參觀和技術交流100余次,既有來自北京、天津、河北、吉林、遼寧、江蘇等省市和台灣地區的參觀人員,也有美國、德國、日本、南韓等國的技術專家。

  “‘頭雁’培訓時,我在中國農業大學學習,課程設置比較實用接地氣,借此機會結識了不少農業前輩和新農人。”崔天鋆表示,課程結束之後學習並沒有停止,學院的老師們來到園區實地調研,了解發展方向、目標和規劃,再分配專業對口的老師進行跟進指導。“目前合作社共有240多戶社員,帶動周邊500余戶農戶,服務面積1000余畝,年産值1500余萬元。接下來還要繼續探索‘農業+’,以‘莓’為媒拓展農文旅融合,帶動産業發展。”崔天鋆説。

  大數據養蜂解難題

  “蜂三代”王唯伊,是去年入選的90後“頭雁”。如今他已是北京京純養蜂專業合作社的副理事長,目前合作社蜜蜂存欄7.2萬群,成員達到1000余戶,成員遍佈密雲區14個鎮102個自然村,並輻射帶動河北承德、秦皇島、張家口和天津等地農戶350余戶,近3年的經營總收入達到9783萬元。

  王唯伊從小在密雲區太師屯鎮龍潭溝村長大。這條溝植被茂密,尤其是淺紫色的荊花漫山遍野,是絕佳的天然蜂場。村裏養蜂的人家不少,王唯伊一家養得最早,童年時他就跟着爺爺和父親在山林中追花逐蜜,飼養蜂群。

  2014年大學畢業,王唯伊回龍潭溝村做了大學生村官。這份最貼近基層的工作,讓他對村裏鄉親們的經濟狀況有了更切身的感受——大部分村民的收入來自種地栽果樹、外出打零工,一年到頭掙的錢剛夠一家人溫飽,而養蜂門檻低,雖然辛苦,但收入可觀,一年至少能收入8萬元至10萬元。“密雲生態環境好,蜜粉源植物特別多,三季有花,更適合養蜂。”王唯伊説。2017年,3年大學生村官任期屆滿,王唯伊去了父親創建的京純養蜂專業合作社,接班父親的養蜂事業,以社聯農,帶動村民一起養蜂增收。

  “養蜂人要追花逐蜜,追的還是野花野樹,所以受天氣影響很大。”王唯伊解釋説,過去養蜂只能“靠天吃飯”,如今隨着各種新技術的不斷升級,養蜂也能“輕裝上陣”。他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資訊研究所合作建立的養蜂大數據平臺,通過數字化的手段,實現了對蜜蜂的遠端監控。“通過監控大屏,或是打開手機,就能實時觀看蜂箱的情況,起到看護的作用。”王唯伊介紹,這個平臺還搭載了氣象指數設備,對於極端天氣可以提前3至5天預警,比如馬上霜凍了,氣溫特別低,就要讓蜂農提前做好準備。

  如今,王唯伊所在的京純養蜂專業合作社形成了“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3年來農業平均年收入3261萬元,獲評國家級農民專業合作社。此外,王唯伊還在太師屯鎮建設了蜜蜂大世界科普館,集觀光、養蜂、生産於一體,市民既能參觀、學習,也能做一些蜂蜜香皂、蜂蠟唇膏等DIY産品。“科普館建完以後,文旅收入基本能佔總收入的30%。”王唯伊説。

  專家觀點

  青年“頭雁”是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

  唐衡

  近年來,誰來種地的問題持續引發熱烈討論,農業的老齡化是農業強國建設中不可忽視的短板。新農人返鄉從農,不僅有效補充了從業人群的斷層現象,還帶來了新理念、新技術、新資源,把農業鏈條更好地向二三産業延伸。新時代的農民,不僅要會種地,更要懂管理、做品牌、會行銷。越來越多青年“頭雁”的出現,無疑是一個可喜的現象,他們將成為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

  作為北京市“頭雁”項目的培育機構之一,北京農學院探索了一種更為綜合性的培養模式,學員們不再是以前只坐在教室裏聽講,而是通過形式多樣的線上、線下課程以及外出研學交流,享受定制化、體驗式、孵化式的全面培養。互動效果好,也更注重實用性。課程結束後,老師與學員仍然保持緊密聯繫,推動新型研究成果更方便地落地轉化。接下來,我們還將探索“頭雁”項目向學歷教育延伸,開設農業專業碩士“頭雁”專項班,面向全國招生。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