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今年以來本市平均每天誕生800余戶企業 讓更多經營主體“生得下”“長得大”“活得好”
市場經營主體是經濟運作的微觀基礎,它的質與量,對於推動經濟增長、技術進步、促進就業都有着重要意義。在國家剛剛公佈的經營主體發展品質評價中,北京位居全國第一。市市場監管局局長高念東3月8日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目前,本市經營主體存量已突破210萬戶,其中實有科技型企業佔比近4成。1月以來,平均每天就有800余戶企業誕生,“要讓更多經營主體在首都‘生得下’‘長得大’‘活得好’”。
一照通投
前兩個月電子營業執照調用量超1千萬次
2024年以來,本市堅持從經營主體需求出發,持續打造營商環境“北京服務”品牌。高念東介紹,一方面,深化全生命周期便利化改革,加大電子營業執照“一照通投”的應用,使其成為企業辦理涉企電子政務中的全場景通行證。“舉個例子,企業在參加政府採購招投標時,用一個電子營業執照就能實現‘網上辦、跨省通、零成本’。”2024年前2個月,本市電子營業執照調用量超1千萬次,累計應用量達1.5億次,穩居全國首位。
另一方面,為了營造更加公平的發展環境,本市持續規範市場中的不當競爭和干預行為,大力整治涉企違規收費,2023年推動退還各類不合理費用6.23億元,幫助經營主體減輕經營壓力。
無事不擾
首批150家企業納入監管“白名單”試點
規範行政檢查行為,減少不必要的打擾,一直是經營主體的期盼。為實現監管“無事不擾、無處不在”,本市全面推行非現場監管改革。高念東進一步解釋,不同於以往“巡街式”“拉網式”的現場檢查方式,非現場監管主要運用人工智慧、大數據篩查等現代資訊技術手段,以科技賦能提升監管效能。“今年以來,我們全面啟動非現場監管,目前已經實現了行業領域全覆蓋。”按照計劃,2026年底將實現非現場監管量佔比超過60%,到2027年底則將超過80%。
此外,針對風險低、信用好的優質經營主體,本市制定行業領域“白名單”。凡是納入“白名單”的經營主體,原則上不主動到府開展現場檢查。2024年以來,本市已有首批150家經營主體納入試點,經營主體可以將更多的時間精力投入到生産經營中,全身心謀發展。
有力扶持
廣告業“千萬”以上企業增長11.9%
北京是全國最大的廣告市場,2023年廣告業營收總額3024億元,一直保持全國第一,全國龍頭廣告企業裏近三分之一落戶北京。高念東表示,為了提振廣告企業的發展信心和預期,市市場監管局聯合10部門出臺“廣告業十條”,從解決企業融資貸款難、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建設廣告産業園區及地方政府資金扶持等方面,有力促進全市廣告業收入增長。2024年1月、2月,一些廣告業龍頭企業選擇落戶北京,廣告企業增勢良好。2024年3月,本市廣告業納統企業(即:年營業收入在1000萬元及以上的企業)已從1077戶增至1206戶,增長11.9%,為首都廣告業增長奠定了良好基礎。
2024年,本市將加快數字廣告産業園區建設。在目前一個國家級廣告産業園基礎上,推動有條件的地區積極建設數字廣告産業園,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從用地、資金、項目等方面向廣告業傾斜,通過提供“管家式”服務,對頭部廣告企業“一對一”幫助解決發展需求和困難。
推動創新
169個創新藥獲批臨床
醫藥健康産業是本市“十四五”兩個萬億級産業之一。目前,本市已推動3個創新藥、14個創新醫療器械、12個人工智慧産品獲批上市,數量全國第一,推動169個創新藥獲批臨床。
“今年以來,我們積極爭取並參與兩項國家試點。”高念東介紹,一方面優化藥品補充申請審評審批程式改革試點,大幅壓縮核查與檢驗的技術審評用時,和持有人的申請獲批時間,用時從200個工作日降至60個工作日。同時加快藥物臨床試驗申請審評試點,大幅縮短臨床試驗獲批時間,提升臨床試驗啟動效率和藥物研發速度。這兩項改革有力助推創新産品提前上市和加快臨床應用,努力讓患者用上療效更好的藥。
而在化粧品産業轉型升級方面,本市在全國率先啟動化粧品個性化服務試點,同仁堂麥爾海、美圖茉顏、北京蔻賽3家企業通過轉型升級、技術提升,培育增長新動能,有力提升並促進了消費。(張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