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是第十一個“世界野生動植物日”,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在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舉辦了主題為“構建野生動植物智慧保護體系”的宣傳活動。
活動現場,相關領域的專家和學者積極探討數字科技在野生動植物保護中的應用創新,並展示了紅外相機、無人機等最新的野生動植物智慧監測設備。
構建智慧保護體系
助力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
活動現場,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於2023年底啟用的AI“鳥口調查員”---智慧鳥類監測系統受到了大家的關注,它可以通過捕捉鳥類的叫聲和視頻進行智慧分析,準確判斷出鳥類的種類,為北京野生動物保護提供了更加詳細的數據支撐。而這類智慧監測技術設備,將在未來首都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中“大展拳腳”。
近年來,隨着生態建設的不斷推進,北京的生物多樣性水準不斷提升。據統計,全市已記錄野生動植物2600多種,包括陸生脊椎動物608種,含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28種;維管束植物2088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5種。北京已成為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大都市之一。
北京市園林綠化局野生動植物和濕地保護處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更好地保護全市的野生動植物,市園林綠化局積極引入先進的數字科技,在全市推廣“聲紋識別”智慧監測系統、“衛星跟蹤器”智慧追蹤系統和物種識別技術等,實現對部分野生動植物的實時監測和管理,有效提高了野生動植物活動的監測精度和效率。
北京已建立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90處,其中南海子麋鹿苑、野鴨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等國家級監測站已經開始使用人工智慧設備進行物種監測。未來,北京市將建設更多智慧監測示範點,運用數字科技加強對野生動物的保護和管理。
生態優先
保護野生動植物生存環境
近年來,北京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全方位推進。全市先後建成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風景名勝區等類型的自然保護地,形成了類型比較齊全、分佈相對廣泛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使全市90%以上的國家和地方重點野生動植物及棲息地得到有效保護。
目前全市濕地總面積已達6.09萬公頃,為北京近50%的植物種類和76%的野生動物種類提供了生長棲息環境。全市還結合綠化造林工程積極營造生物多樣性設施,2023年共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育小區125處,營造綠隔郊野公園自然帶20處,促進人工生態系統自然演替,補充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遷地保護全面加強,國家植物園的掛牌加強了對百花山葡萄、北京無喙蘭等珍稀植物的保護研究工作。同時,野生動物救護體系持續完善,目前在全市12個區共設立了15個野生動物臨時收容救護站,救治動物3700余只。
部門聯動
為野生動植物安全保駕護航
近年來,北京市相繼發佈了《北京市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條例》《北京市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北京市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和《北京市鳥類遷徙通道保護工作方案(2023-2035年)》等系列文件,為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據。其中,《北京市野生動物保護管理執法協調機制》明確了要加強對野生動物保護管理執法的協同、指導和監督,精準打擊整治破壞野生動物資源違法犯罪行為。
該機制發佈兩年多以來,市園林綠化局協同各成員單位緊盯“捕、運、售、購、食”五個關鍵環節,和“重點區域、重點人群、重點時段、重點方式”四個重點要素,開展多輪跨部門、跨區域聯合執法行動,取得顯著成效。僅2023年就組織開展市級聯合執法檢查36次、督導各區開展執法檢查112次,清整“自發市場”6處。
未來北京市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將以自然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為根本,以野生動植物物種及其棲息地保護為核心。全市將開展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狀況普查,編制全市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保護規劃和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名錄。同時,在候鳥遷徙期,組織力量重點加強對候鳥繁殖地、遷飛停歇地、遷飛通道等集中分佈區域開展執法專項行動,嚴厲打擊非法獵捕、運輸、售賣野生鳥類等違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