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大寧調蓄水庫水毀修復工程施工現場,庫尾新建消力池主體已基本完成。(馬岳 攝)
冬末春初,乍暖還寒,本市水庫、水文站等水利工程、設施修復重建施工現場十分熱鬧。近日,我們先後探訪曾在“23·7”流域性特大洪水中受損嚴重的大寧調蓄水庫和漫水河水文站。在施工現場,各作業部門全力衝刺搶工期。據市水務局消息,目前,全市54個水務災後恢復重建項目已全部開工,計劃2024年汛前全面完工。
大寧調蓄水庫水毀修復工程完成70%
京港澳高速南側,大寧調蓄水庫水毀修復工程作業面上,工程車輛來回穿梭,工人們正在綁扎鋼筋,混凝土泵車通過泵管和伸長臂將混凝土送到倉位。
“現在正在施工的庫尾段,在洪水中受損最為嚴重,從上游小清河來的洪水到達這個位置後有近9米的落差,使得庫尾的防滲墻、庫底等水工建築物受到嚴重沖刷。”北京市南水北調大寧管理處副主任趙明雷説,目前現場正在新建消力池,可以減緩上游來水的速度和力量。工程還將對庫尾段左右岸的鉛絲石籠進行護砌,並修復上游兩座橡膠壩。
趙明雷介紹,大寧調蓄水庫原名大寧水庫,興建於1985年,最初主要承擔防洪任務,2009年經過升級改造,增加了調蓄南水北調來水的功能,也因此更名為大寧調蓄水庫。南水進京後,大寧調蓄水庫作為南水北調北京市內配套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解決南水北調來水與本地用水流量不匹配、南水北調工程故障或檢修時的調蓄問題。
“23·7”流域性特大洪水中,當永定河洪水行進到平原段後,市水務局按照水利部統一調度,啟動大寧、稻田、馬廠三座水庫,攔蓄洪水7500萬立方米,使洪峰流量由盧溝橋站的4650立方米每秒,減小到北京崔指揮營出境時的1930立方米每秒,為下游防洪抗洪贏得時間和空間。
據悉,大寧調蓄水庫水毀修復工程2023年11月7日開工,計劃2024年5月底完工,汛期可以投入正常使用。“目前已經完成整體工程的70%,預計4月底就可以完成主體工程。”趙明雷表示。
漫水河水文站抬高高程重建
同樣開足馬力加緊施工的,還有漫水河水文站重建項目。位於房山區河北鎮的漫水河水文站,是大清河水系大石河上的控制性水文站。“23·7”流域性特大洪水期間,漫水河水文站的測驗斷面、站房及測驗設施設備等全部損毀。
市水文總站綜合計劃科科長康賀介紹,此次恢復重建,將根據“23·7”洪水的洪痕位置,抬高水文站站房、觀測房、纜道房等建築的高程,並恢復原有氣象、水文監測設備。“通過增強水文站抵禦特大洪水的能力,確保出現百年一遇洪水時,水文站基礎設施不被淹沒、沖毀,保證測站人員安全以及水文數據的連續性。”康賀説。
康賀介紹,“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共造成全市23處水文站、104處各類水文監測設施出現不同程度損壞,目前均在按計劃恢復重建中,將在2024年汛前恢復至災前水準,確保汛期水文數據的正常監測。
加密布設雨量站水文站水位站
目前,全市納入國債支援的水務災後恢復重建及防災減災能力提升項目共142個,已開工64個,其餘78個項目力爭在一季度內開工。其中54個水務災後恢復重建項目已全部開工,總投資約100億元,將在2024年汛期前全面完工。
水務災後恢復重建項目以“一年基本恢復,三年全面提升,長遠高品質發展”為重建思路。未來,大寧調蓄水庫將努力從規劃上推動汛限水位調整或防洪功能置換,增加水庫調蓄空間。同時,增加水庫泄空功能,推動建設生態補水閘至滯洪水庫補水管線連通工程,實現水庫泵站向永定河或稻田水庫泄水功能。
市水文總站將加快推進“空天地”一體化水文監測體系建設,建成由氣象衛星和測雨雷達、雨量站、水文站組成的雨水情監測預報“三道防線”,着力延長洪水預見期,提高預報精度。同時,在暴雨洪水集中來源區、山洪災害易發區等,還將加密布設雨量站、水文站、水位站等,填補水文監測空白;對盧溝橋、雁翅等部分重點防洪水文監測站進行現代化升級改造,提高水文監測自動化水準和超標洪水監測能力,基本實現水文全要素、全量程、全過程監測。(王天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