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好人才“先手棋”盤活京津冀“整盤棋”

日期:2024-03-03 09:14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年,激情澎湃的協同篇章上,每一筆濃墨重彩都鐫刻着各戰線人才奮鬥的足跡。

  下好京津冀協同發展“一盤棋”,人才是“關鍵一子”。一子落,滿盤活。協同發展十年來,北京發揮“一核”作用,攜手津冀引才聚才,加強幹部人才挂職交流,建立規範統一的人才服務體系,激發人才資源活力,為協同發展走深走實注入了強大動力。京畿大地正成為各類人才集聚、碰撞、交融的豐厚土壤,奔騰着催人奮進的熱烈氣息。

  “三家”變“一家”

  步調一致向世界高端人才聚集區目標邁進

  用好用活三地人才資源,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向縱深推進的必答題。

  跳出“一畝三分地”,融入區域發展“大棋局”,2016年,京津冀三地黨委組織部門齊聚一堂,成立京津冀人才一體化發展部際協調小組,開啟了高效協同的區域人才工作合作新篇章。次年,《京津冀人才一體化發展規劃(2017-2030年)》發佈,搭建起三地人才一體化的頂層架構。

  定期召開京津冀人才一體化發展部際協調小組會議,累計審議19項重大議題;啟動“聯繫京津冀”人才合作項目,實施“才知京津冀”“才聚京津冀”“才通京津冀”等三個子項目;打造京津冀外籍人才服務聯合體、人力資源服務産業園;推出“通武廊”“通寶唐”“延張”等一批區域人才一體化發展品牌;組織京津冀高層次人才國情研修班、人才工作者培訓班……三地組織部門從“三家”變“一家”,坐在一起、想在一起、幹在一起,出臺一系列舉措,為區域人才一體化發展按下“加速鍵”。

  十年來,以重點工程為抓手,京津冀步調一致朝着“世界高端人才聚集區”的目標邁進,“一盤棋”協力引才。

  ——實施“雄安新區人才集聚”工程。圍繞雄安新區高科技人才和國際頂尖人才需求,組織中外工程與技術交流項目雄安專場等系列人才對接活動,雄安北海幼兒園、雄安史家衚同小學、北京四中雄安校區、雄安宣武醫院以及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已正式運營。

  ——實施“冬奧人才發展”工程。冰雪運動人才資源開發等6個專項行動計劃順利實施,京津冀冰上項目專業技能高級人才培訓班舉辦,培養了一批後冬奧時代京津冀冰上專業技能骨幹人才。

  ——實施“臨空經濟産業人才集聚”工程。“興廊”人才合作計劃成功簽訂,北京市首個市級人力資源服務産業園在臨空經濟區建成,高品質建設臨空經濟人才樞紐行動計劃制定,“新國門”英才加速器和服務站建成,新航城國際人才服務有限公司成立,引聚各類高層次人才。

  隨着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越來越多海內外優秀人才落腳京津冀,在京畿大地創業興業、實現夢想。據統計,截至2022年,京津冀地區共吸引具有碩博士學位的創業人才35.5萬名,創建知識産權密集型企業25.8萬個,分別比2014年增長了2.7倍和1.8倍。

  發揮北京“一核”作用

  以人才為紐帶帶動公共服務水準共同提升

  走進北京市第八十中學雄安容東分校寬敞明亮的教學樓,“一人一天地,一木一自然,讓生命因教育而精彩”的校訓便映入眼簾。

  老牌名校北京八十中的辦學理念正在雄安新校區落地生根。這離不開校長胡友永等北京人才的辛勤付出。

  2018年3月市教委確定“建三援四”的部署,隨後胡友永便從北京來到雄安,開啟教育幫扶工作,先後擔任了兩所學校的校長,一幹就是6年。

  和本部開展雙師課堂、異地跨校教研備課、網路拜師結對……在胡友永的帶領下,學校開辦一年就打開了局面,教師專業成長和教學品質的提升,贏得了口碑。

  胡友永紮根雄安,是京津冀教育協同的一個縮影。合作辦學推動一批名校名師紛紛支援雄安新區的同時,三地還通過打造京津冀職業教育改革示範園區,實施師資培養計劃等,為協同發展提供教育、科技、人才支撐。目前,京津冀已經組建了22個高校創新發展聯盟,成立了15個跨區域特色職教集團(聯盟),教育合作不斷深化。

  不僅在教育領域,北京發揮“一核”優勢,將各類資源輸送到協同發展需要的各方面。在醫療衛生領域,2021年,王洋被北京朝陽醫院選派來到河北省張家口市第一醫院進行幫扶。三年來,他強隊伍、引資源、建機制,推動張家口市第一醫院與朝陽醫院共建醫聯體,讓越來越多張家口市民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北京醫療”。輸送人才的同時,北京市還支援在京醫療機構與河北、天津開展專科協作、遠端診療、派駐專家等醫療合作,持續推進實施京張、京承、京保等重點醫療衛生合作項目。京津冀三地簽署了“醫療保障協同發展合作協議”,加快推進京津冀異地門診直接結算。

  在公共服務領域,通州、武清、廊坊三地建立了人才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簽署了“通武廊”區域人才以及人力資源服務協同發展等合作框架協議,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拓展人才“區域通辦”事項範圍。

  十年來,以人才為紐帶,京津冀公共服務共建共用穩步推進。

  打破壁壘實現“同事同標”

  讓創新的種子在更大範圍播種

  多年輾轉北京、河北兩地,聯東集團助理總裁劉璐形容自己的工作是幫助北京與河北企業協同發展的“紅娘”,一方面,促進從北京科研企業研發出來的項目更順利落地河北。另一方面,很多河北企業為了提高品牌知名度,提高科研能力,也會在北京落地總部和科研中心。

  人才帶着項目走,協同發展的春風,正將創新的種子播撒到協同發展的肥沃土壤。

  2017年年初,位於寶坻區的京津中關村科技城破土動工。北京中關村帶資金、帶技術、帶人才,天津出政策、搭體系、提效率、優服務,雙方聯手“重倉”寶坻。此後,一座科技新城拔地而起,不斷吸引着來自北京人才向東而行。

  三地人才交流共用已經成為常態。2015年以來,三地聚焦規劃、工信、金融、城市管理等領域,互派千余名幹部人才雙向挂職交流,並通過聯合人才培養、舉辦論壇活動,組建協同創新聯盟等加強人才交流合作,為産業協作搭建橋梁紐帶。

  十年來,三地打破人才流動壁壘,共同推出人才綠卡,實行高端人才柔性引進、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便利化措施等先行先試政策;制定發佈全國首個人力資源服務區域協同的地方標準,攜手搭建人才智力對接交流平臺;推動京津冀政務服務“跨省通辦”和自貿試驗區政務服務“同事同標”……通過一系列務實舉措建立規範統一的人才服務體系,為深化京津冀科技人才協同創新不斷賦權增能。

  共建共用、協同發力,暢通了創新要素的自由流通,激發出京津冀協同創新的巨大活力。數據顯示,十年間,北京流向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累計超2800億元,年均增長率26.5%,中關村企業在津冀兩地設立分支機構超1萬家,北京企業對津冀兩地企業投資4.9萬次,投資總額2.3萬億元,“北京研發、津冀製造”模式加速形成。

  奮楫揚帆風正勁,勇立潮頭逐浪高。融入發展“大棋局”,畫好交流同心圓,京津冀三地將牢牢牽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這個“牛鼻子”,高標準高品質建設雄安新區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以實際行動譜寫人才協同發展新篇章,讓更多人才在京津冀深深紮根、闖出天地。(武紅利)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