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十周年之際,《京津冀地區主要歷史文化資源分佈圖》對外發佈。該圖展示了京津冀地區主要歷史文化資源的空間分佈情況,係京津冀三地首次基於統一空間框架對歷史文化資源作系統梳理、客觀展示和權威發佈。專家表示,該圖是多年來京津冀文化遺産保護協同的標誌性成果。
截至2023年,中國有57項世界遺産,其中京津冀地區共有8項,分別為長城、明清故宮(北京故宮)、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承德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寺廟、北京皇家祭壇—天壇、北京皇家園林—頤和園、明清皇家陵寢、大運河。各世界遺産位置在分佈圖中標注清晰,一目了然。
分佈圖還展示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及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等。截至2023年,京津冀地區共有8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10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38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在國務院已公佈的八批共505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京津冀地區有474處,包括北京的故宮、皇史宬、居庸關雲臺、北京大學紅樓等,天津的獨樂寺、千像寺造像、北洋大學堂舊址、平津戰役前線司令部舊址等,河北的隆興寺、保定鐘樓、西古堡、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等。
“在這張圖中,我們不僅可以從空間上看到‘京畿重地’的整體山川格局,以及如繁星一樣分佈密集的各時期歷史文化資源,也可以深刻感受到京津冀地區地脈文脈的緊密關聯及深厚淵源。”北京建築大學北京長城文化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湯羽揚説,從圖中可看到,明長城東起山海關,經喜峰口、黃崖關、古北口、居庸關、宣化城、張家口一路向西進入山西省,這一線長城作為拱衛京師的軍事防禦體系不僅設施完備、建造精良,也是目前我國2萬餘千米長城遺存中保存最好、最有代表性的段落。
公眾還可以從圖中看到大運河自邢臺,經滄州、廊坊、三營口、通州一路向北,在南北物資空間調配、經濟與文化跨地區交流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抗戰文化遺産資源、紅色文化遺産資源在京津冀地區也具有非常強的特色。期待下一步京津冀深入協同,在歷史文化遺産的保護管理、活化利用、交流傳承方面有更多的互動創新,並進共贏。”湯羽揚説。
“這次三地將文化遺産資源繪製到一張圖上,非常直觀地展現了三地各類文化遺産資源在文化和空間上的協同關聯,是多年來京津冀文化遺産保護協同的標誌性成果。”在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張春彥看來,這張分佈圖能夠有效推動三地落實文化遺産保護體系建設,有助於三地協同保護和活化利用文化遺産資源,共同建立起遺産路線或網路,真正實現讓文物活起來,實現京津冀文化遺産“一張藍圖繪到底”。
“基於這次發佈的分佈圖,未來我們將嘗試開展更多的創新性研究,更好地服務京津冀文化遺産保護協同。”張春彥表示。
京津冀三地山同脈、水同源、地相連,人緣相親、文化一脈,具備相互融合、協同發展的天然基礎。此次主要歷史文化資源分佈圖的發佈,有利於公眾進一步了解京津冀地區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共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産,助力京津冀地區高品質協同發展。
據了解,該圖經首都規劃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辦公室統籌協調,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天津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河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北京市文物局、天津市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密切合作,由北京市測繪設計研究院編制完成。(陳雪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