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形成新增長極的重大國家戰略,産業協同一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三大重點突破領域之一。經過京津冀三地主動作為、共同努力,京津冀産業協同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涌現出一批具有代表性、創新性的典型案例,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
其中,功能協同互補模式值得推廣和借鑒,其特點是充分發揮三地各自在資源稟賦方面的優勢,構建功能定位明確、産業鏈分工清晰的分工格局。由於基於三地優勢開展分工協作,此種模式具有經濟效益高、市場化主導力量強的突出優點。代表案例有張北雲計算産業基地、懷來大數據産業基地等。
案例一
立足優勢互補實現科學發展 雲計算産業基地建設實現降本增效
張北雲計算産業基地由北京市經信委(現為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河北省工信廳、張家口市政府共同謀劃建設,目標是建成“中國數壩”,即中國的數據産業高地。截至2023年底,全縣共有數據中心項目13個,總投資990億元,佔地2488畝,規劃建設機房樓62棟,標準機櫃38.88萬架。
阿裏雲張北廟灘二期數據中心
堅持科學佈局,實現優勢互補
2014年7月,北京市發佈新增産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明確北京禁止新建PUE值1.5以上的數據中心,2015年8月禁限目錄修訂後,更是進一步明確城六區不再新建數據中心,同時有序推動三環以內數據中心向外疏解。為此,市經信委結合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主動在津冀範圍內佈局相關産業。按照立足資源稟賦,實現優勢互補的原則,最終選定了河北省張北地區。
數據中心項目建設運營中,成本最大的是電力消耗,一般佔到雲計算服務總成本的25%,佔託管服務總成本的40%。而張北風能和光能資源豐富,年平均氣溫2.6攝氏度,符合國際先進數據中心自然冷卻方式的理想條件,相比一般地區,在張北投資能夠使公司的成本下降2/3。
張北具有發展數據中心得天獨厚的優勢,除氣候條件適宜、電力資源充足以外,張北距離北京225公里的地理位置,“前店後廠”的建設模式,既有利於産業鏈條的形成,也有助於産業人才的集聚。張北交通網路發達,投資環境優越,雲計算産業契合當地的可持續發展需求,是京津冀地區數據中心的首選地。
北京具有良好的數據資源基礎,獨一無二的數據生産能力,積聚了全國最大規模和最有價值的數據資産;研發實力雄厚,科研院所和知名企業雲集,有很強的數據創新能力。京張闔作建設張北雲計算産業基地,有利於發揮各自長處,實現優勢互補,推動産業整體升級。
由於張北具有發展數據中心的獨特優勢,有利於企業降低生産成本,提高經濟效益,推動各類企業決策在張北建設數據中心,張北雲計算産業基地招商成效顯著。
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
京冀兩地在規劃張北雲計算産業基地之初,就將其定位為數據高地。
2015年5月
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專門編制印發《張北雲計算産業基地規劃》,將其明確定位為京津冀地區乃至全國的“兩基地、兩中心、一樞紐”。
2015年9月
進一步明確將張北雲計算産業基地建設成為中國雲計算産業聚集區,提出打造“中國數壩”産業品牌。
張北雲計算産業基地基礎設施的規劃也秉持了高標準的原則。對雲計算産業園內規劃佔地全部實施“九通一平”,協調冀北電力公司開工建設2座專用變電站,在土地價格、電價、稅收等多個方面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按照“審批最快、效率最高、服務最優”的目標,打破部門界限和工作分工,制定了雲計算項目建設服務綠色通道,實施“保姆式”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