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鄉韻”秀京華

日期:2024-01-22 17:25    來源:北京市農業農村局

分享:
字號:        

  寒冬臘月,徜徉京郊大地,來一場與鄉野的親密接觸:約三五好友,或徒步山澗看冰瀑,或駐足長城腳下望星空,在喧囂的都市生活裏“偷得浮生半日閒”;攜一家老小,或棲身於原味民宿煮梨炒栗,或沉浸於手作工坊勾畫臉譜,在寧靜的村落裏“坐看青竹變琼枝”

  從吃農家飯、住農家院,到鄉村度假、旅居甚至融入鄉村生活,北京市在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過程中,不斷推動休閒農業提檔升級,不僅日益豐富着城市消費者的體驗,還持續釋放着強大的鄉村振興動能,描繪出一幅“京華鄉韻”的生動畫卷,走上了一條“大城市帶動大京郊、大京郊服務大城市”的城鄉融合發展之路。

  起落:“農家院”的前世今生

  冬日裏,長城腳下的延慶區石峽村是火熱的,而這份火熱卻是石頭帶來的。

  眾多游客在古關隘、古長城、石頭房子、石頭墻拍照打卡,跟着“長城文化深度體驗官”了解長城文化,沿着平整的石片路走進村居民宿、手作工坊,體驗“老北京”的捏面人、做糖畫……就連一餐飯裏,石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石烹宴是石峽村的特色餐飲,延慶區非物質文化遺産“賀氏醬豬臉”、原汁原味的古法豆腐、農家養殖的柴雞蛋都在滾燙的鵝卵石上找到了“舞臺”,嗞嗞聲中,香氣氤氳,直抵游客們內心最深處的美麗鄉愁。

  石峽村現在確實做到了“把石頭當飯吃”。延慶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馬俊飛介紹,2022年全村32家民宿接待游客5萬餘人次,休閒農業收入達到780余萬元,每人平均消費較2019年增長了44%。但早些年游客來到石峽村,就只能爬爬長城、吃頓農家飯,沒得玩,沒得住,更沒可帶回城的東西。

  從一家一戶的“農家院”升級為集吃、住、玩於一體的鄉村綜合體,這是北京休閒農業不斷進階的縮影。

  三面環山的北京,自然資源豐富;作為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的古都,這裡擁有眾多的歷史文化遺産;作為有着2000多萬人口的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這裡也擁有巨大的市場。儘管北京的第一産業佔比只有0.3%,但成色足,尤其是對休閒農業而言,條件得天獨厚,起步早、走在前。

  北京農學院休閒農業研究中心主任江晶介紹,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隨着昌平十三陵果園拓展觀光采摘以及大興西瓜節等一系列農事節慶活動的舉辦,以採摘、垂釣、農家樂為代表的觀光農業勃興,成為北京市重點發展的“六種農業”之一,“休閒農業1.0”模式開啟。

  進入21世紀,伴隨北京都市現代農業的發展,休閒農業也進入加速發展期。以延慶區柳溝村“火盆鍋豆腐宴”為代表的民俗旅游村涌現,以藍調莊園等為代表的農業旅游園區風生水起,北京休閒農業發展步入“2.0時代”。休閒農業規模較大、主題突出、形式多元,“農家院”逐步提升為民俗戶、民俗村,豐富了北京市民的休閒生活,也成為京郊農民的重要收入來源。

  潮起潮落之下,北京休閒農業也逐漸暴露出低質化、同質化等問題,難以滿足市民多元化的消費需求。2018年,一份來自北京市統計局的報告顯示,農業園區數量從2016年1300多個降至700多個,休閒農業存在“三低”:大眾對休閒農業、鄉村旅游發展的認知比例低,休閒農業、民俗民宿對農民增收拉動貢獻低,休閒農業和鄉村旅游每人平均消費停滯,産業低效低質。

  彼時,石峽村的休閒農業也苦於這“三低”。據石峽村黨支部書記李漢東回憶,村裏當時僅有住宿和餐飲兩個經營項目,游客接待多集中於村內企業,除了少量的用工需求,村民很難獲得更多收益。

  “休閒農業2.0”轉型升級勢在必行。

  破局:“十百千萬”暢游行動

  十年低位徘徊不前,再度進階必須有所作為。

  北京市決心拿出實招推動休閒農業産業提質增效,破局思路是以“三低”為切入口,順應消費市場變化,在原有基礎上提檔升級,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扶持打造一批精品,以強帶弱,示範引導。

  北京市農業農村局産業發展處二級調研員強曉燕介紹,2020年,北京市相關部門出臺了促進休閒農業發展的所有政策。市農業農村局、市財政局共同發佈《北京市休閒農業“十百千萬”暢游行動實施意見》,緊扣首都功能定位、聚焦産業提檔升級,着力打造十余條休閒農業精品線路、創建百餘個美麗休閒鄉村、提升千余個休閒農業園、改造近萬家民俗接待示範戶;市農業農村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出臺《北京市促進“鄉村民宿+”産業提升的若干措施》,從鄉村資源規範、原味特色挖掘、多領域融合、經營者素質等方面提升産業發展品質。從2021年起,北京市已連續3年劃撥財政專項資金支援休閒農業發展,政策的指向很明確:重點提升全國休閒農業重點縣、休閒農業精品線路、美麗休閒鄉村、休閒農業園區和民俗接待示範戶、鄉村民宿。

  為了取得實效,北京市將發展休閒農業列入涉農區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範圍;北京市農業農村局會同市財政局制定了項目管理辦法,建立項目庫,實現對各區相關項目的規範化、精細化、閉環式管理。

  在發揮政策導向作用的同時,北京市還通過區域公用品牌建設來引領休閒農業升級。在2021年印發的《北京市“十四五”時期休閒農業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構建“京華鄉韻”市級休閒農業品牌體系。北京市各區結合區域功能定位,培育出朝陽區“京制暖陽”、豐台區“豐花曉月”、平谷區“桃醉平谷”等區級休閒農業品牌。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兩年來,“京華鄉韻”休閒農業以季節為主題每年舉辦4場宣傳推介活動,京彩線路、京韻鄉村、精緻園區、京味民宿吸引着眾多城裏人逛京郊、品京品、享京韻;“十大女莊主”“十大直播帶貨達人”等活動將一批批優秀的休閒農業經營主體推向臺前,成為北京休閒農業的“代言人”;文化傳承、親子研學、生態體驗等新業態,鄉村綜合體、“鄉村民宿+”産業等新模式日益豐富着“京華鄉韻”的內涵。

  創新:“連結”政策與經營主體

  出政策謀篇佈局,拿真金白銀支援,政策的信號再明顯不過:休閒農業值得幹,而且要幹得更好!

  然而,休閒農業向“3.0”版本迭代升級,僅有政策和資金支援遠遠不夠。強曉燕坦言:“我們發現很多農戶、經營主體不知道如何挖掘鄉村資源、提升品質,如果只是按照老路子給墻上貼貼瓷磚,那就背離了政策的初衷。”

  然而,從事休閒農業的經營主體大多數是村民,學歷水準相對較低,年齡普遍偏大,掌握新理念、新技術能力較差,加上沒有受過專業的培訓,缺乏對休閒農業的整體思考和實操能力。

  既然缺專業人才,那就借助“外腦”,發揮北京市人才集聚的優勢,推動專業人才進村入戶、對接指導。

  2021年,北京市農業農村局面向全社會招募專家,建立休閒農業專家輔導團和景觀休閒農業創新團隊。通過“一對一”指導、舉辦培訓班、提供諮詢服務等,82名專家和6個專家團隊從産業方向、市場趨勢、景觀規劃、科學種植、推廣行銷、直播銷售等方面為休閒農業經營主體“把脈支招”。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研究員黃傑、北京藍海易通諮詢有限公司總經理榮振環是專家輔導團成員,他們定期對密雲區金叵羅村“飛鳥與鳴蟲”農場進行指導。黃傑的研究方向是休閒農業、農業多功能開發,榮振環則是品牌戰略、行銷策略方面的高手。按照項目的提升思路,他們幫助農場主李一方確定了消費場景打造、行銷宣傳和伴手禮包裝的主攻方向。

  李一方説,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大到市場發展前景、新的消費趨勢,小到景觀設計、包裝設計、種植技術等,她不斷向專家請教,專家給出了很多非常有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

  休閒農業專家輔導團和景觀休閒農業創新團隊的建立,不僅為休閒農業發展引入了智力支援,而且真正將政策與經營主體“連結”起來,形成推動休閒農業發展的合力。

  李一方説,休閒農業項目對農場給予的資金支援和專家輔導,撬動了農場的大發展,2022年農場總營業額同比增長1.8倍。

  像“飛鳥與鳴蟲”農場這樣,享受到休閒農業“好政策+專業輔導”支援的不在少數。4年來,北京市支援提升休閒農業精品線路10條、美麗休閒鄉村210個、休閒農業園區279個、民俗接待示範戶463戶,延慶、懷柔、密雲、門頭溝獲評全國休閒農業重點縣。

  政策效應正在顯現。據北京市統計局數據,休閒農業園數量從2021年開始止跌回升,現已回升至1033個;鄉村旅游實際經營接待戶和單位增加到7404個。

  跨界:彰顯鄉村之美

  北京休閒農業邁入“3.0時代”,不僅表現為休閒農業園以及經營主體的數量更加亮眼,而且彰顯着吸引農創客創業創新的強大動力。

  金叵羅村“老友季”民宿創辦人梁晴是村裏最早的一批農創客。曾在外企工作的她2017年回到密雲,選中了一處百年老宅,打造成了花園主題民宿。如今,傳統建築和自然花草之美相得益彰的“老友季”已經成為一張名片。

  發現鄉村的美、挖掘鄉村的價值,並通過主題民宿的方式呈現,梁晴點亮了一盞金叵羅村休閒農業發展的燈。更多農創客來到金叵羅村,村委會把他們列為“11隊”(村裏原有10個生産隊),現有成員49位,大家不定期聚在一起商討創業新點子,村裏的新業態不斷涌現。

  北京各郊區在擁有絕佳生態條件的同時,也面臨着生態限制,在此情形下,如何創出新意?

  延慶區四海鎮黑漢嶺村的“小溪嘟嘟·小學校”民宿負責人王曉麗是一名生態學博士。在自然山水的吸引和政策支援下,她創辦了親子民宿,把合乎自然生態、鄉村生活的活動融入其中,比如上山採蘑菇,讓城裏來的孩子在大自然中探尋鄉村生活的樂趣。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一蟲一鳥,都凝結着農創客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思考,傳遞着他們對鄉村生活的理解。

  如果説“休閒農業2.0”是“大而全”,那麼“小而精”則是“休閒農業3.0”的一個亮點。農創客們深諳此道,在跨界融合上花了不少心思。

  在“飛鳥與鳴蟲”農場,瓜果蔬菜變風景,烤窯麵包做産品,4位農創客把農事活動打造成游玩項目,把特色麵包做成伴手禮,再通過網路品牌行銷把鄉村麵包賣到城市。在一個佔地50來畝的小農場之中,一二三産實現了有機融合。

  江晶認為,隨着消費回歸理性,消費者更注重對品質、內涵、原生態的追求。而北京的政策支援、市場優勢、文化氛圍、生態資源等都對農創客有着極大的吸引力,他們的新理念、新模式、新創意都能在休閒農業的沃土上開花結果。

  越來越多的農創客投身北京休閒農業,依託多領域的知識背景和資源,不斷注入新理念、新模式,提供多元化的産品、個性化的體驗,從供給端豐富着産業和業態。在“新生代”示範引領下,“老一輩”的經營主體也在加速轉型,學習新模式、挖掘新內涵、嘗試新創意、適應新市場。

  共用:激發鄉村活力

  發展休閒農業,村莊絕不僅僅是承接地,農民也絕不是旁觀者。要實現高品質發展,必須建立更加多元的利益分享機制,切實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農民持續增收。

  在休閒農業的發展框架裏,原味民宿就是一種探索。根據相關項目設計,農民可以拿出閒置房屋、挖掘自身特點來做民宿,即原住民在原住地展示原生態文化,既不影響正常的生活,還能發揮特長經營民宿。

  在北京年輕人的“擼貓圈”裏,平谷區太后村一家以貓為主題的原味民宿——“太后的貓”有不少粉絲。民宿主人燕秀華説,3年前,回村開了一家民宿,在專業公司的打造下,院內的幾隻流浪貓成為主題。依託休閒農業專項資金支援,民宿品質得到整體改觀。“現在的人氣和收入可比以前強多了!”

  擅長做饃花的民宿主人帶游客做饃花,有木匠手藝的教游客做木工……城市消費者在滿足了吃、住、游之餘,增強了體驗感,農民也在傳承傳統技藝和鄉土文化的過程中收穫了價值感。

  串珠成線,連線成片,以村為單位、吃住玩購各種業態集聚的鄉村綜合體正在京郊興起,成為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新引擎。

  延慶區黑漢嶺村僅用兩年就成為全鎮集體經濟最強村,轉動這個“命運齒輪”的正是休閒農業項目。四海鎮利用這筆資金,支援黑漢嶺村將原本閒置多年的小學改造成集住宿、餐飲、游玩於一體的綜合體——“小溪嘟嘟·小學校民宿”。

  四海鎮副鎮長王靜介紹,為了壯大集體經濟、輻射帶動各村共同發展,鎮級層面成立股份經濟聯合社,採取“鎮股份經濟聯合社+企業+18個村”模式,休閒農業項目支援資金通過鎮股份經濟聯合社入股、集體經濟薄弱村郭家灣村利用扶持壯大集體經濟資金入股,社會投資資金也實現了按比例入股。通過項目運營,鎮級股份經濟聯合社每年獲得收益32萬元,向全鎮18個村集體進行分紅。此外,黑漢嶺村每年還能獲得固定分紅10萬元,集體經濟薄弱村郭家灣村每年可按股份獲得15萬元分紅。如此一來,既盤活了閒置資産,又帶動全鎮村集體增收。

  2023年8月,“小溪嘟嘟·小學校民宿”開始營業,截至2023年10月底,營業額達61萬元。村裏還利用集裝箱,統一設計、改造,辦起了花海夜市。夜市運營55天,就給村集體帶來收入30.61萬元。

  “以前沒有消費場景,年輕人不願意回來,現在村裏熱鬧了,很多人帶孩子回來,甚至介紹朋友過來。”黑漢嶺村第一書記徐雪林説,在民宿和夜市兩大項目帶動下,村民獲得了更多就業崗位和創業機會,有的直接在民宿或夜市就業,有的養蜜蜂為親子活動提供場景、順帶賣蜂蜜産品,還有的村民牽出自家的馬匹,開發騎馬觀光活動等。

  近年來,北京休閒農業“三低”的局面正在持續發生改變。據統計,2022年,全市休閒農業和鄉村旅游每人平均消費179.7元,同比增長39%,較2019年增長65.3%;帶動農産品銷售收入8.8億元,促進10.09萬農戶增收。

  紅葉落盡、白雪飄飛的時節裏,京郊休閒農業又開啟了新一季的精彩。2023年夏季遭遇特大暴雨災害的門頭溝區和房山區,部分受損嚴重的休閒農業園區和民宿已經陸續開門迎客。

  春天就在路上!

  2023年10月,北京市啟動了新一輪“百千工程”,將以首善標準推進“百村示範、千村振興”,深入挖掘農業多種功能、鄉村多元價值,推動休閒農業高品質發展,為走出一條具有首都特點的鄉村振興之路增光添彩。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