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聚眾力眾智 為首都發展謀新篇 委員分界別組討論市政協常委會工作報告

日期:2024-01-21 08:30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1月20日上午,市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隆重開幕。圖為委員正在認真聽取政協北京市第十四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

1月20日上午,市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隆重開幕。圖為委員正在認真聽取政協北京市第十四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方非 攝

  1月20日下午,出席市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的政協委員分界別組討論了市政協常委會工作報告和提案工作報告。委員們紛紛表示,報告內容豐富、重點突出,圍繞中心工作從多個方面對政協一年來的工作進行總結,是提氣鼓勁、催人奮進的好報告。在各分組討論會場,委員們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飽滿的履職熱情,踴躍發言,氣氛熱烈。

  談感受

  報告數據詳實工作務實

  “制定了進一步加強調查研究工作意見和大興調查研究實施方案,制定了民主監督組工作規則,制定了委員工作室建設與運作辦法……”在致公黨小組會上,市政協委員、致公黨北京市委專職副主委劉學增細數市政協2023年加強制度化規範化建設的內容。他説,2023年市政協在制度建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將過去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措施固定下來,在履職機制建設方面做得非常好,取得了很多成果。

  “2023年,市政協開展了全周期的學習、全方位的協商、全渠道的監督,提案品質、提案效果明顯提高。”市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二級教授楊金生也表示。

  “組織各類履職活動1300余次,立案提案1248件,反映社情民意資訊1978篇……”市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空天資訊創新研究院研究員顧行發説,政協常委會工作報告數據詳實工作務實。“報告每個數據的背後都是實實在在的工作,成績有目共睹!”市政協委員、致公黨北京市委秘書長李滿英説。

  委員們一邊熱議報告,一邊回顧自己參與的調研活動,紛紛表示2024年要繼續積極地參加政協各項學習、調研活動,進一步提高履職能力,爭取做出比2023年更多的貢獻。

  聚共識

  為首都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一年。市政協常委會工作報告提出,新的一年要更好發揮專門協商機構作用,深入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為譜寫新時代首都發展新篇章貢獻智慧和力量。委員們表示,報告亮出了為推動新時代首都新發展凝心聚力、貢獻力量的宣言書。

  “認真聆聽了報告,我倍感振奮!”來自科技界別的市政協委員、奇安信集團董事長齊向東認為,報告清晰展示了過去一年市政協優異的工作成果,他注意到“高品質”成了貫穿過去一年的關鍵詞。作為市政協的一名“老委員”,他表示將繼續擔當作為,把人民放心裏,把責任扛肩上,立足科技創新、網路安全、民營經濟發展等領域,提出更高品質、更有價值的提案,為首都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來自經濟界別的市政協委員、北京市煙草專賣局黨組書記王勁棟認為,市政協常委會工作報告對過去一年工作的總結客觀全面、文字精煉,展現了政協工作的新氣象、新作為。“作為參與者,我感到很受鼓舞,增強了做好新一年工作的信心。”王勁棟表示,報告對於2024年的重點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作為政協委員,他將在新的一年裏積極做好履職工作,為首都發展貢獻力量。

  建諍言

  充分發揮能動性展現擔當作為

  市政協常委會工作報告提出,不斷提升建言新時代首都發展的品質和水準,這引起了委員們的強烈共鳴。

  “報告中提到‘堅持先調研後協商、不調研不協商’,還有‘以見微知著的眼力發現問題,以科學嚴謹的方法分析問題,以直言不諱的勇氣指出問題’。”來自文藝界別的市政協委員、北京廣播電視台主持人李楊薇對報告中的兩句話印象十分深刻。李楊薇説,報告鼓舞政協委員們深入一線察實情,科學分析謀良策,充分交流聚共識,匯聚真知建諍言。在未來的履職工作中,她將繼續以記者的眼睛發現問題,以政協委員的身份推動解決問題,積極建言獻策,為助推首都高品質發展貢獻力量。

  “深入一線察實情,科學分析謀良策,充分交流聚共識,匯聚真知建諍言。”來自科技界別的市政協委員、北京佳訊飛鴻電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林菁對報告中的這句話感觸頗深。圍繞“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和“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兩個話題,林菁參與了多次調研活動,走進了本市大中小科技企業,親身感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並通過深入交流凝聚共識。

  針對報告中提到的2024年重點協商議題之一的“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長”話題,醫藥衛生界別的委員們展開熱議。

  “優秀的青年人願意選擇北京,北京才能越來越好。”北大第一醫院大內科主任李海潮説,“人不夠”是不少醫療機構發展過程中難以避免的“掣肘之困”。李海潮表示,該怎麼通過制定適宜的激勵政策給青年人才創造更好的條件,讓他們願意留在北京、建設北京,是各行各業都應未雨綢繆、深入探討的議題。

  “留住人才是促進醫療機構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北京回龍觀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李獻雲談到了自己在日常工作中的切實感受:“相較於大型綜合醫院,精神專科醫院往往不是青年人才的首選,這會制約學科未來發展的前景。”

  怎麼讓精神科更加吸引青年人才?李獻雲認為,首先應讓公眾看到精神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讓青年人才意識到專業前景的“大有可為”,提高領域人才的專業認同感。同時,精神心理治療的服務收費還有待進一步合理調整,讓收入水準對專業人才更有吸引力。(潘福達 孫穎 孫樂琪 劉蘇雅 馬婧 王廣燕)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