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9年引進南水超93億立方米,“節、喝、存、補”豐富水家底 本市平原區地下水位回升10.64米
到2023年年底,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水源進京已滿9年。9年來,北京累計利用“南水”超93億立方米,全市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500萬。“南水”進京後,北京水務部門始終遵循“節、喝、存、補”的用水方針,珍惜用好每一滴珍貴的南來之水,使北京的“水家底”也越來越厚實。
主要自來水廠基本實現雙水源供水
走進豐臺河西第三水廠,配水機泵發出“嗡嗡”的轟鳴聲,清澈乾淨的自來水源源不斷輸送到千家萬戶。
2023年10月,豐臺河西第三水廠(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新增供水能力6萬立方米/日,惠及周邊5萬居民。這也是北京第14座接納南水的水廠。從2014年北京城區最先接納“南水”的水廠——郭公莊水廠開始向居民供水到現在,越來越多水廠將“南水”納入供水水源,超過1500萬人口因此受益。
據了解,在超93億立方米進京“南水”中,有63億立方米主要用於居民生活用水,約佔進京“南水”總量的七成。目前,全市主要自來水廠基本實現雙水源供水。2023年,北京市水務局還進一步提高了城市生産生活利用“南水”的比例,夏季高溫時日用“南水”量最高值突破340萬立方米。如今,南水北調水已成為保障北京城市用水需求的主力水源。
水資源戰略儲備大幅增加
1月中旬,頤和園湖面早已結冰,可緊鄰頤和園的團城湖調節池內仍涌動着一池鮮活的“南水”。
團城湖調節池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北京段的終點,同時也是南水北調配套密雲水庫調蓄工程的起點,連接密雲水庫、南水北調來水兩大水源,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
“南水北調配套密雲水庫調蓄工程有兩大主要功能,一是調蓄,二是儲備,簡單來説,就是把城區水廠用不了的‘南水’輸送到密雲水庫存起來。”北京市南水北調團城湖管理處副主任張國宇説,南水北調配套密雲水庫調蓄工程全長103公里,沿途設有9級泵站,經過京密引水渠和20余公里的管道,將“南水”反向輸入到密雲水庫。
張國宇介紹,從2015年9月11日南水北調配套密雲水庫調蓄工程第一次啟動反向輸水以來,幾乎每年的3月到10月期間,市水務局都會根據城區“南水”的調配情況,適時啟動反向輸水,將一部分“南水”儲存起來。
據統計,9年來,北京累計向密雲水庫、懷柔水庫、大寧調蓄水庫、十三陵水庫、亦莊調節池存蓄水量約8億立方米,其中密雲水庫累計存蓄超過5億立方米,懷柔水庫存蓄約1億立方米。得益於此,密雲水庫蓄水量快速恢復並穩定在30億立方米左右,2021年北京經歷“超長汛期”,密雲水庫的最大蓄水量更是達到35.79億立方米,創建庫以來最高紀錄,大大加強了北京地區水資源的戰略儲備。
平原區地下水增加54.5億立方米
“南水”進京後,本市還利用京密引水渠等引水工程連通水庫,通過境內永定河、潮白河等主要河道向地下水源地補水,實現了本市重點水庫、地下水源、河湖水網、輸水管道渠道等互聯互通,有效助力河湖生態環境復蘇。
“像南水北調配套密雲水庫調蓄工程,沿途經過海淀、昌平、順義、懷柔、密雲五區,在懷柔的雁棲河、順義的小中河等位置,都有管道和泵站連通河道,可以通過河道補水,有效回補密懷順地下水源地。”張國宇説。
2023年,永定河、潮白河等補水5.3億立方米,全市五大主幹河流連續第三年全部重現“流動的河”並貫通入海。其中永定河補水4.1億立方米,為達到2023年度永定河(北京段)全線有水目標和復蘇沿線的生態環境提供了充足水量保障,永定河自1996年斷流以來首次實現全年全線有水。
與此同時,本市地下水超採情況也得到了有效控制,通過綜合實施“控、管、節、調、換、補”治理措施,全市平原區地下水位連續8年累計回升10.64米,增加儲量54.5億立方米。(王天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