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演出49524場、觀眾1138.5萬人次、票房收入23.04億元,均創歷史新高 2023年北京演藝市場強勁復蘇
2023年北京演藝市場強勁復蘇。來自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的統計顯示,2023年北京共舉辦營業性演出49524場,觀眾1138.5萬人次,票房收入23.04億元。與2019年相比,場次、觀眾、票房分別增長117.0%、9.5%、32.1%;與2022年相比,場次、觀眾、票房分別增長143.8%、204.1%、266.0%,達到歷史新高。
2023年,“着力打造‘演藝之都’”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演藝經濟迸發新活力;國外精品好戲再次回歸,北京全力彰顯大國首都形象和中華文化魅力;演藝精品不斷涌現,演藝生態健康有序發展,全國文化中心地位顯著增強。
周周都有演唱會
2023年多種藝術類型演出活躍首都舞臺。與2022年相比,音樂類、戲劇類、舞蹈類等演出在場次、觀眾、票房上呈現翻倍增長。脫口秀年演出場次超過1.4萬場,場次佔比最高;話劇、相聲演出均超過5000場,話劇成為專業劇場演出中最受市場歡迎的藝術門類;演唱會呈現繁榮發展態勢,票房收入最高。自3月末第一場演唱會開啟後,全年平均每週均有演唱會上演,吸引大量跨城觀演消費者,帶動旅游、交通、住宿、餐飲等周邊消費全面提升。
演藝市場呈現供需兩旺的趨勢,高水準供給、高品質服務、高品質內容推動文化消費擴容提質升級。全年近五萬場演出中,由北京本地團體舉辦的演出佔比92%,帶來京劇《石評梅》、崑曲《國風》、話劇《北京法源寺》《嘩變》、舞劇《只此青綠》《五星出東方》等大戲好戲;境外優秀團體回歸,300余個演藝機構舉辦演出超1000場,既有維也納交響樂團、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等世界名團,也有音樂劇《羅密歐與朱麗葉》《泰坦尼克號》、話劇《靜靜的頓河》《新生活:我們終將何去何從》等經典作品。
新創劇目超過150台
2023年北京上演新創作品超150台,演出超2000場。央屬文藝院團推出現實題材話劇《鼓樓那些事兒》、歷史題材京劇《納土歸宋》、音樂劇《將進酒》、舞劇《紅樓夢》、京劇《主角》等。市屬文藝院團及國家大劇院共推出新創劇目30台,復排劇目43台,其中有歌劇《映山紅》、話劇《北平1948》、京劇《齊白石》、話劇《張居正》等。民營團體推出了話劇《庭前》《邊城》、舞劇《北京奏鳴曲》、音樂劇《覺醒年代》等劇目,積極推動北京成為國內外優秀作品“首演首秀”舞臺。
京外品質好戲再次登上首都舞臺。法國話劇《偽君子》《等待戈多》、俄羅斯音樂劇《惡魔奧涅金》、美國舞劇《破曉·未來》等多部作品將北京作為國內巡演首站,世界知名花滑運動員普魯申科攜多位花滑冠軍、芭蕾舞者,在國家體育館以10場冰秀開啟亞洲巡演。
演藝品牌特色鮮明
演藝品牌活動幾乎貫穿全年。2023年“大戲看北京”展演季先後線上上線下上演百餘部精品劇目和影片,總觀看人次超3800萬。第25/26屆北京國際音樂節首次以雙年屆的方式舉辦,更多新銳的、跨界的節目出現。“雙奧之城”舞臺藝術演出季上演26部105場國內外精品劇目,從藝術視角盡顯北京作為“雙奧之城”的非凡歷程和獨特魅力。經典品牌“北京故事”優秀小劇場劇目展演推出22部優秀作品共44場演出。第七屆中國戲曲文化周,也呈現了各地方劇種優秀作品。
演藝空間多元發展
2023年超300個演藝空間開展營業性演出。位於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北京藝術中心投入使用,與國家大劇院、臺湖舞美藝術中心共同構成國家大劇院“一院三址”的新發展格局。國家大劇院以整體超過40萬平方米的總建築面積、11個劇場和13000余座席,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同一城市、同一運營主體的劇院綜合體。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全年演出場次近1000場,總票房1.6億元,成為全國屈指可數的年度票房破億元的劇院。保利劇院院線、中演院線,2023年分別將北京喜劇院、珠海金灣藝術中心納入版圖,將專業化管理和高水準演出帶到全國各地。
小劇場、演藝新空間等多元空間創新業態融合,全年演出超4萬場。市文化和旅游局出臺的《北京市演藝服務平台資助管理辦法》新增對演藝空間的培育和扶持,首批推出15個演藝空間培育項目。東城、朝陽、西城開展演藝新空間試點工作,先後掛牌顏料會館、時間劇場、東方藝空間等25家演藝新空間,新的演藝場景、新的演藝內容、新的文化消費體驗不斷涌現。(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