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筆是世界眼光 落筆是時代標桿——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築誕生記

日期:2023-12-28 08:04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周年即將來臨之際,備受關注的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築——北京藝術中心、北京城市圖書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於12月27日起對公眾開放。

  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內,與北京市委市政府隔大運河相望的這片公共文化建築,飄逸瑰麗、融匯古今、功能多樣,承載了無限美好與希望。它們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重要講話精神和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的具體體現,是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和服務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舉措,也是大力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的生動實踐。

  三大文化建築是建築上的傑作、文化的寶庫,也是人民之城的最好詮釋。自規劃建設之初,三大文化建築就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的建設要求和“以人民為中心”的建設理念。北京藝術中心以世界級一流劇院為標準,將用心呈現引領時代潮流的優秀舞臺藝術作品,北京城市圖書館將積極發揮知識傳播、城市智庫、學習共用的優勢功能,北京大運河博物館讓歷史説話,讓文物説話,用文化的一泓活水滋養城市根脈、澆灌精神家園。四年多來,全體項目建設者發揚工匠精神,以綠色可持續的規劃設計理念、一流的科學管理水準、卓越的工程建設品質,回應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共同成就了時代的典範之作。

  從醞釀到誕生

  以科學決策落實世界眼光

  黨的十八大以來,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2016年春,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概念正式誕生,城市綠心及三大文化建築的規劃建設得到了黨中央的悉心關懷和指導。習近平總書記曾兩次到城市綠心植樹,並在2017年考察城市副中心時明確了規劃建設要“落實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的要求,強調“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不但要搞好總體規劃,還要加強主要功能區塊、主要景觀、主要建築物的設計,體現城市精神,展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魅力”。

  為此,堅持世界眼光,開展高品質設計方案的國際徵集勢在必行。2018年1月,城市綠心起步區詳細規劃佈局的徵集令向全世界發出。中外眾多世界頂尖的建築設計公司都參與了項目設計投標。半年後,綜合各設計團隊在空間佈局、建築組群關係、交通組織及共用平臺設施等方面提出的建議,經反覆研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組織技術團隊提出了城市綠心起步區詳細規劃佈局方案。在這份方案中,三大文化建築串聯圍合,將城市副中心最寶貴的核心區域,留給廣大市民,讓人民群眾共用城市建設發展的豐碩成果。

  幾經研究、反覆論證,最終確定的項目設計方案飽含東方韻味、煥發時代氣息,實踐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公共建築與山水自然融為一體”美好景象。

  從酷暑到嚴寒

  以決勝之姿實現高點定位

  2019年10月28日,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築正式開工建設。2020年底,項目主體結構衝出地平線。2021年6月實現主體結構封頂,同年12月實現外立面亮相。2023年11月,三大文化建築全面完成竣工驗收。在1400多個日夜的奮戰中,全過程代建單位北投集團科學統籌北京建工、中鐵建工、北京城建等總承包單位,實現了安全零事故、品質零缺陷、工期零延誤、環保零超標、投資零超概、廉潔零風險,他們一次又一次刷新了“副中心速度”和“副中心品質”,也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高品質完成了各個階段性節點任務。

  北投集團重大項目總監、三大建築項目部總經理陳宏達介紹,項目充分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新發展理念,打破了以往公共建築集群各自獨立建設的模式。建築規模約30萬平方米、配套共用設施建築規模約30萬平方米的龐大工程中,實現了三大文化建築、共用配套設施、軌道交通預留車站五個單體建築一體化設計建設的模式創新,並因此減少支護樁約1400根,節省鋼筋約2180噸,減少混凝土約14500立方米,減少土釘墻面積約3500平方米,減少TRD水泥土攪拌墻帷幕工程量約78200立方米,減少備用井等井類打設約9400米。

  為深入貫徹中央關於實現“碳中和”的號召,結合副中心上位規劃,三大文化建築還從能源系統規劃入手,以40%可再生能源比例、近零排放為目標,實現了綠色清潔能源的實施落地。地源熱泵為主,光伏發電、水蓄冷蓄熱、燃氣鍋爐、冷水機組為輔的複合式能源系統,使其投入運營後,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0207噸。

  在整個建設周期中,管理團隊還實現了以BIM全生命周期智慧管理平臺來統籌建設管理,由此解決了設計問題1703條,減少設計變更及工程洽商248條,節約工程建設成本979萬元,節省工期50天。

  從今天向未來

  以金獎品質書寫行業標準

  三大文化建築是凝聚當代中國藝術與科技發展成果的巔峰之作。在其規劃建設實施過程中,不僅誕生82項實用新型發明專利,還獲頒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綠色技術應用科技示範工程”,摘得中國鋼結構金獎年度傑出工程大獎,榮獲北京市結構長城杯“金質獎”,並被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列為“北京市建築資訊模型(BIM)應用示範工程”。

  北京藝術中心的聲學效果,經實測達到世界頂級音質水準,榮獲歐特克設計與製造國際大獎。自規劃階段,工程師和建築師們就通過調整觀眾廳的形狀來精確控制觀眾廳內的聲學反射和散射;採用專業的聲學電腦模擬軟體,確定觀眾廳內各個界面的室內材質和構造要求。北京藝術中心項目總工程師付雅娣,時刻與比利時卡爾聲學設計事務所、上海華東建築設計院聲學所兩支頂尖團隊保持聯絡,共同制定每個劇場不同的聲學指標。運營方國家大劇院則於2020年便提前介入工程建設和設計,運用多年積累的實際經驗,協助完善空間功能的可拓展性和實用性。2023年10月北京藝術中心舉辦首次國際文化交流演出時,比利時卡爾聲學設計事務所首席聲學師卡勒·卡爾在現場聆聽了指揮大師捷傑耶夫與馬林斯基交響樂團的排練,“就像遇到了一輛好車,音樂家們有一種想把馬力開足的興奮感”,他的語氣中有一絲藏不住的驕傲。

  北京城市圖書館是一座由144棵“銀杏樹”支撐起的知識空間,它擁有讓人驚艷的建築外立面。由276塊超高玻璃組成的幕墻通透明亮,帶來極大的視覺享受。這幕墻中最大一塊玻璃高15.05米、重10.77噸。“原片採購、鋼化、鍍膜及後期的運輸和吊裝難度都非常大,並且無先例參考。”北投集團三大建築項目部副總經理沙鋼介紹,每一塊玻璃的吊裝,都需要折臂吊、特製吸盤、高空車、全站儀等配合施工。玻璃幕墻板塊之間又通過寬35毫米、厚133毫米的超高性能結構膠進行傳力。這些嘗試均領行業之先,才最終成就了“臨山間於樹下”的美妙閱讀體驗。

  而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建築,為了確保文物安全,對標國際一流博物館,建築結構按照罕遇地震設防要求設計,採用先進的隔振技術,242根結構柱佈滿隔震支座,發生地震時能夠有效消減74%的地震力。這一抗震設計使博物館最大水準位移變形能力達到1.2米,最大程度保證了建築主體結構、室內重要設施和文物的安全,就像把文物裝進保險箱一樣安全可靠。

  從生態之城到文化寶庫

  以時代精品回應人民所需

  大運河是流動的文化,三大文化建築作為大運河文化帶上的現代化公共文化設施,實現了現代文明與運河文化的碰撞,成為展示中華文化自信、推進文明交流互鑒、建設全國文化中心的重要窗口和新動力源。它們也始終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生態底色之上,繪就壯麗的文化藝術畫卷,熱烈回應人民群眾日益多樣的精神文化需求。

  北京藝術中心秉承國家大劇院“人民性”辦院宗旨,精心為廣大觀眾打造親民、為民、惠民的藝術殿堂。其體量與位於西長安街的國家大劇院本址相當,包括歌劇院、音樂廳、戲劇院多功能廳和室外劇場,計劃通過5年的發展逐步實現年度650場演出、600場活動的預期規模,將吸引世界一流的優秀藝術院團進行藝術交流。2024年,北京藝術中心計劃安排300場演出,其中上半年既有話劇《林則徐》《玩偶之家》、舞劇《楊家嶺的春天》等彰顯藝術品質及大劇院屬性的自製劇目,也有英國愛樂樂團等國內外優秀演出團體登臺。另外,冬日童話之旅、童心劇場等親子類演出也將填補區域內親子類優質演出的空白。

  北京城市圖書館以“親民 特色 智慧”為目標,挖掘館藏資源、智慧展示、空間場域的價值,結合專業服務與文旅體驗,融合文化傳承與科技創新,滿足人民群眾學習知識、感知藝術、體驗創新的多維文化需求。其藏書能力達800萬冊,設有少年兒童館、非遺文獻館、古籍文獻館、藝術文獻館等特色資源主題館,以及元宇宙圖書館、文化交流區等多元服務空間,為市民的終身學習創造開放性平臺。它以數字技術為依託,構建更精準立體的讀者畫像,進而有針對性地推薦圖書,讓“人找書”變為“書找人”。它擁有國內單體藏書量最大的智慧書庫,可存放715萬冊圖書,可實現15分鐘精準定位取書,並由機器人送至指定閱覽區。

  北京大運河博物館是一座集收藏保管、開放式展陳、科學研究、社會教育、文保修復等功能於一體的智慧型綜合博物館,將進一步滿足市民的文化學習需求,與首都博物館一東一西配合詮釋好“都”與“城”的關係,北京城的歷史發展脈絡與大運河文化有機結合,向世界講好大運河故事、北京故事。開館後,基本陳列“北京與大運河”等四大類型展陳、四大活動陸續開啟,邀請觀眾在“運河之舟”上覽古今同輝。今後,4D影廳、可視化庫房等展示空間也將陸續開放,觀眾還可以走進主題郵局、文創商店、咖啡廳等多元空間,實現“把博物館帶回家”。

  起筆是世界眼光,落筆是時代標桿。三大文化建築建成投用,為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提供重要載體,充分發揮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對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拉開了城市副中心建設框架,樹立起了塑造城市副中心城市形態的四梁八柱,為打造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示範區增添濃墨重彩。

  時和歲豐糧倉滿,書山有路林參天。融匯經典立潮頭,運河湯湯正揚帆。在不遠的將來,在北京城市副中心這片熱土上,藝術會“熱”起來,書香會“濃”起來,文物會“活”起來,更優質更豐富的公共文化服務將不斷充實人們精神世界。新時代的北京邁步新征程將更加朝氣蓬勃。(李洋 高倩 李祺瑤)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