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中心重大工程建設者——用智慧和汗水澆灌“千年之城”拔節生長

日期:2023-12-27 09:27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臨近歲末,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築即將對市民開放。這是副中心重大工程建設的又一里程碑。

  過去短短數年間,副中心已有一批重大工程投用。從行政辦公區到回遷居民保障房,從環球影城到城市綠心;從遠洋樂堤港到潞城全民健身中心……在夜以繼日的建設中,副中心逐漸拉開城市框架;而當前在建和即將建設的副中心站綜合樞紐、京唐城際鐵路、海昌海洋公園等,將為這座新城奏響新的樂章。

  每一個重大工程背後都有一批默默無聞的建設者。他們拼搏進取、昂揚向上、攻堅克難,以時不我待的精神,創造出了令人驚嘆的“副中心速度”“副中心標準”和“副中心品質”,用智慧和汗水澆灌的這座“千年之城”正拔節生長。

綜合交通樞紐建設者劉甲振。

綜合交通樞紐建設者劉甲振。

三大文化建築建設者李靜平。

三大文化建築建設者李靜平。

安貞醫院通州院區建設者王偉。

安貞醫院通州院區建設者王偉。

北京城市圖書館建設者王國鵬。

北京城市圖書館建設者王國鵬。

東六環項目建設者何歷超。

東六環項目建設者何歷超。

北京安貞醫院通州院區航拍圖。

北京安貞醫院通州院區航拍圖。

  技術突破

  工地就是科技創新營地

  夜晚駕車來到東六環,駛過夢幻般的環球度假區,一組流光溢彩的建築群出現在視野右前方。這就是即將開放的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築:北京藝術中心宛如大幕拉開;北京城市圖書館好似森林書苑;北京大運河博物館揚起巨大“風帆”。

  前不久,北京藝術中心歌劇院的音響系統用《運河謠》試音。得益於國內最大、功能最全的沉浸式擴聲系統,聲場通透而沉浸。現場聽到《運河謠》的最後一句歌詞“美麗的故事代代流傳”,李靜平的腦海中回憶起三年多來的點點滴滴。

  三年多前,李靜平來到北投集團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築項目部擔任前期工作部副部長,當時的建築群還只是模型,施工現場多少有些荒涼。1000多個日日夜夜過去了,她和數不清的建設者們將設計師理念“一比一”精確還原,“總結起來就是四個字:技術突破!”

  北京藝術中心的建設者們要系統考慮聲學、燈光音響、舞臺機械等60多個專業系統、30多個學科門類,北京建工集團的付雅娣帶隊編寫了建築版的“查重軟體”;北京城市圖書館的外立面由276塊“超級玻璃”包裹,單塊玻璃重達11.5噸,是當前世界上最重的幕墻玻璃,中鐵建工集團的王國鵬帶領團隊開展了“風壓變形性能測試”等多種創新測試;北京城建集團的建設者們,為了保障文物安全,給北京大運河博物館主樓的242根柱基都加裝了隔震墊……

  在三大文化建築的建設過程中,還有不少世界罕見、國內首創的突破性技術。項目竣工後,很多“築城者”陸續撤離,他們滿懷期待地説:“副中心工地就是科技創新營地。這裡誕生的很多專利技術,今後會應用到全國乃至全球的‘超級工程’中去。”

  奮鬥精神

  副中心速度是幹出來的

  車水馬龍的東六環附近,一個個重大工程在幾年間從無到有:北京最大在建醫院安貞醫院通州院區,地下工程提前15天衝出正負零、主體工程提前20天封頂,東六環入地改造項目“運河號”盾構機最高日進尺達24米,打破同類直徑盾構掘進紀錄……提到“副中心速度”“副中心品質”,幾乎每一位“築城者”的嘴角都會微微上揚。

  副中心速度和品質是如何“煉”成的?“幹出來的!”北京城建集團的王偉在安貞醫院通州院區建設過程中主管生産,每天清晨一睜眼,都有一大堆事要處理。醫院是建築業界公認的“最複雜的公共建築”之一,在搶抓幕墻施工進度期間,他整整兩個月沒回家,幾乎“廢寢忘食”。為什麼這麼拼?王偉説,因為心中有目標,要給這項工程申報“魯班獎”。

  為打造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示範區、新型城鎮化示範區、京津冀協同發展示範區,建設副中心不僅僅是蓋幾座建築、修幾條隧道那麼簡單,“築城者”不僅要有“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奮鬥精神,更要有超乎常人的勇氣和毅力。

  歷經兩年多“埋頭苦幹”,“京華號”“運河號”盾構機在今秋終於破土而出,為“地下東六環”挖掘出了兩條各長7.4公里的隧道。這一刻,平時為人低調的首發建設公司員工何歷超,忍不住振臂高呼:“我們成功了!”4年前,只有37歲的何歷超來到東六環項目擔任總工程師,“一定把工作做好!”他立下軍令狀。苦和累,或許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很多“築城者”都是這種心態。

  理念突破

  讓副中心更加和諧宜居

  以騰退的東方化工廠為核心,建設總面積11.2平方公里的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在大運河畔建設亞洲最大的地下綜合交通樞紐……在副中心,一項項恢弘大氣的重大工程,吸引了人們的目光。讚嘆之餘,也許會有人發出疑問,為什麼非要“迎難而上”?

  實際上,規劃這些難度超高的“重大項目”,正是為了讓副中心更加和諧宜居。這也是數以萬計“築城者”們的共同追求。以東六環隧道為例,雖然盾構法比明挖法難度大了不少,但是在安全、環保、工期等多個方面具有很大優勢,相當於節約了600畝土地,地上的樹木、建築、鐵路、河道都能免遭破壞,更能最大限度降低工程對市民生活、交通的影響。隧道建成後,副中心11條規劃道路、5條現狀道路將逐步實現東西向貫通,出行更加便利。

  大運河畔,從化工廠蛻變而來的城市綠心森林公園開園已滿3年,游客超810萬人次。這處“綠色心臟”是副中心規劃中的“大手筆”,同樣被稱為“大手筆”的是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工程,建成後,它將是“亞洲最大”。中鐵十六局集團的劉甲振,朝夕相伴這個大工程3年多,在工地上發明瞭兩項個人專利,巧妙破解了施工難題。

  “專利的名字有些拗口,直白點兒説,是為了讓地下站臺更加穩固。”劉甲振説,副中心站通過“站城融合”的理念,將列車站臺移到了地下,地面則打造商圈,與傳統的地上火車站相比,副中心站的“立體交通”會更加順暢。通過獨特的“京帆”屋蓋,陽光可以從地面直射到地下二層的車站候車廳。

  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幾番寒來暑往,一項項重大工程正陸續建成,規劃中的“千年之城”有了越來越清晰的模樣。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築城者”們的精彩奮鬥故事,還會在大運河畔繼續書寫。(陳強)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