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頭溝區丁家灘村黨支部書記艾有成在村內巡查,村民新更換的空氣源熱泵讓他安心不少。(王海欣 攝)
中央氣象臺12月16日發佈2023年首個低溫預警。受強寒潮影響,本市氣溫連續刷新入冬以來新低。通過走訪2023年汛期遭遇特大暴雨災害的房山區、門頭溝區、昌平區了解到,在黨委政府的統籌領導下,受災地區爭分奪秒重建家園,確保受災群眾溫暖過冬。
發放補貼幫助重建
受災村民家裏挺暖和
大石河畔,房山區竇店鎮蘇村的一條小衚同深處,一棟二層小樓引人注意,門窗換新,院墻翻新,“23·7”水位線的牌子,離地面至少1.5米。
“外面冷,快進來!”小樓主人是63歲的村民田秀敏。一進屋,熱氣撲臉,小朋友正穿着毛衣看電視。客廳裏,地磚、墻面、傢具全是新的。“洪水來的時候,我們都躲到了2層。”田秀敏説,一家人憂心忡忡,“安在樓梯下的空氣能取暖設備,半截都在水裏。冬天可咋過啊?”
焦慮只持續了幾天。洪災過後,淤泥清理、房屋鑒定等恢復重建工作快速展開。經過鑒定,田秀敏家的房屋需要局部修繕,政府發了3萬元補貼資金,減輕了經濟壓力。截至目前,房山區、門頭溝區、昌平區需局部修繕的受損房屋已全部完工,需重建的房屋正陸續開工。
為了推動受災群眾溫暖過冬,洪災過後,市農業農村局聯合市財政局、市城市管理委印發《農村受災地區溫暖過冬保障工作方案》,明確提出對雨水浸泡類取暖設備維修、設備丟失或損毀的,給予一定補貼。
田秀敏家,室溫22攝氏度,供暖設備穩定運作,上面的維修電話寫得清清楚楚。
受災群眾集中安置
裝配式新房高效建設
京西腹地,距離城區超過100公里的門頭溝區齋堂鎮,傳出陣陣機械轟鳴聲,沿河口村異地安置項目正在加緊建設。完工後,這裡將是100多位村民的新家。
“就盼著能早點搬到新家去。”沿河口村村民王青花是該項目的首批參觀者。踏上已經平整好的地基,看看回填完畢的土方,還有一條條已經下好的地梁,她的嘴角微微上揚,“新家,有盼了!”
項目空地上,一間間剛剛運到的“房屋”排列整齊,外形方方正正。這種“房屋”學名叫裝配式模組房,由工廠統一生産,具有抗震、堅固、防水等特點,可以大幅提升冬季施工效率。
齋堂鎮組織委員李笑晨表示,目前已根據各家各戶原房、宅基地等具體情況,完成了新房選房工作。在後續的施工過程中,還將對每家每戶的外立面重點關注,確保保暖效果。
裝配式模組房在本市災後重建地區多有應用。昌平區流村鎮漆園村低保戶趙玉嶺的裝配式農宅已經建成並完成裝修,隨時可以入住。昌平區住建委三級調研員何國介紹,針對災毀房屋修復重建,昌平區大力推進裝配式農宅建設,讓受災群眾儘快入住新家。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山裏有了應急保障中心
太陽西沉,房山區十渡鎮九渡村的一處工地,59歲的韓庭金準備下班。工地上燈火通明,十渡應急保障中心“方舟”造型外立面已經亮相,整體即將竣工。
大山深處、拒馬河畔的十渡曾經是京郊旅游勝地,一場洪災,讓不少景區、酒店、農宅受損。餐廳服務員韓庭金的工作也按下了暫停鍵。但她沒想到,往年冬閒的日子,2023年卻忙活起來,“在工地上打掃衛生,一天能掙180塊錢。”
除了掙錢補貼家用,韓庭金更希望親眼見證家門口的全市首個“平急兩用”項目竣工,“建成以後,我們平時可以在裏面健身、聽講座;遇上災害,就是吃飯、睡覺、臨時就醫的地方……”
在市裏相關部門的幫助下,十渡應急保障中心項目僅用13天就完成全部手續。全力推動受災地區重建美好家園,市委市政府決定對災損最嚴重的18個山區鄉鎮建立“一對二”結對幫扶機制,各平原區在資金、項目、産業、人才、公共服務等方面,拿出實實在在的措施,支援重災地區災後重建。
十渡應急保障中心項目由朝陽區援建。“兄弟遭災,肯定盡全力幫!”朝陽區城市建設綜合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郭忠,現在多了個職務:十渡鎮城鄉建設辦公室副主任。除了他,朝陽還有2名挂職幹部、4名工作人員長期駐紮一線開展幫扶,吃住都在十渡。
長遠高品質發展
全面提升安全韌性
本市已明確“一年基本恢復、三年全面提升、長遠高品質發展”的災後恢復重建工作總體思路。按照全市統一部署,各相關部門積極行動,抓緊修復水毀設施,全面提升安全韌性,為重建家園貢獻力量。
一條南雁路,連接了昌平區南口鎮和門頭溝區雁翅鎮,遭遇山洪襲擊後,沿線的村莊、道路、通信基站等基礎設施受災嚴重。混凝土擋墻、增設涵洞、修複路基路面……市交通委昌平公路分局與時間賽跑,目前南雁路已完成本年度收尾工作。全市恢復重建道路工程計劃於2024年入汛前全部完工。
永定河、大石河、拒馬河溝域,是災後重建家園的重點地區。未來,本市將在這三條溝域構建三條橫向主通道,讓山區出行更便捷;對橫向通道國道234(低等級路段)、南雁路等道路進行提級改造,形成貫穿北部山區,途經平谷、密雲、懷柔、延慶、昌平、門頭溝、房山等7個區的高等級山區環線通道。
着眼未來,本市水務部門還將加快構建“三道防線”和數字孿生流域。建成衛星與雷達、雨情、水情監測“三道防線”,構建以“北京模型”為核心的“四預”智慧化防洪調度體系,推進密雲水庫、官廳水庫、永定河、北運河、潮白河、拒馬河、南水北調工程等水利工程數字孿生和典型山洪溝道徑流實驗場建設。(陳強 張驁 孫雲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