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裝配式模組房加緊拼裝中,門頭溝齋堂沿河口村民 “咱的新居有盼了!”
日前,門頭溝區齋堂鎮沿河口村異地安置項目工地一片熱火朝天。(王海欣 攝)
門頭溝區齋堂鎮沿河口村,位於京西腹地,距離北京市區超過100公里,驅車前往單程約3小時。大雪節氣當天,來到沿河口村,和村民代表、村幹部們一起,走進異地安置項目工地,探訪新居建設進程。
在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中,地勢低窪的沿河口村受災嚴重。在村西頭的王青花家,儘管洪水早已退去,她家的墻壁上、墻角處,浮水印仍然可見。“這房子雖然現在還能住,但我們全家都盼著能早點搬到新家去。”她説。
王青花的話代表了全村100多位村民的心聲。她口中的“新家”,正是沿河口村異地安置項目所在地,位於村子東南約200米處。異地安置項目啟動已有一段時間,偶爾經過工地,看著高高的圍擋,聽着裏面機器轟鳴,王青花心中頗為好奇,“幹得咋樣?什麼時候能住進去呢?”
12月7日是該項目的工地開放日,王青花和幾位村民代表成為首批參觀者。大夥兒戴好安全帽,跟着項目負責人在六個地塊間穿梭。踏上已經平整好的地基,看看回填完畢的土方,還有一條條已經下好的地梁,村幹部和村民們的嘴角都微微上揚。
“地梁下穩了,後面的活兒就快了,我們的構件都是標準化的,品質有保障。”介紹情況的是項目負責人王鴻章,順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到一間間剛剛運到的“房屋”,外形好似集裝箱,在工地不遠處整齊排列。
王鴻章表示,這些房屋名為裝配式模組房,包含地梁、房屋在內,均由工廠統一生産,具有抗震、堅固、防水等特點。“經過拼裝,房屋可以很快投入使用。相比於傳統的蓋房工序,裝配式模組房不僅可以最大程度克服冬季施工的限制條件,還能做到更加穩固。”
這樣的方式對於沿河口村災後異地安置來説是一大利好。而起到決定作用的,恰是村民代表、鎮、村幹部和門頭溝區派駐村工作隊的隊員們。
門頭溝區派駐村工作隊齋堂組領隊李志東説,自從工作隊9月份抵達沿河口村後,隊伍就配合鎮、村幹部們一起開展災後重建、入戶宣傳等工作。他們還專門前往天津市武清地區,走訪、了解裝配式模組房生産工序和構件情況。
“我們和村民代表一起調研,一起看,最終通過大夥兒投票,選定了這種方式,村民們是完全贊同的。”李志東説。
異地安置工程完工後,每家每戶的新房都將是二層小樓。從效果圖上可以看到,共包含120平方米、140平方米、160平方米、170平方米和180平方米五種戶型,寬敞、明亮,外觀以青灰色調為主,透着古樸、大方。
齋堂鎮組織委員李笑晨表示,目前已根據各家各戶原房、宅基地等具體情況,完成了新房選房工作。在後續的施工過程中,還將對每家每戶的外立面重點關注,確保外立面保暖效果。
從工地上出來,王青花迫不及待回到家,向老伴兒報喜,“項目進展很順利,説是再過一段時間就能住上了,咱的新居有盼了!”(張驁 張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