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戲看北京”,文化精品創作源源不斷,離不開金融“活水”持續澆灌。近日獲悉,隨着演出市場回暖,文化企業推出新項目的資金需求迫切,北京地區金融機構大膽探索話劇版權貸等方案,精準助力文化産業“好戲連臺”。
夜幕降臨,緊鄰宣武門地鐵站的抄手衚同迎來一批批慕名而來的觀眾。邁過一座古色古香的門樓,就是北京天藝同歌國際文化藝術有限公司投資建設運營的“繁星戲劇村”,《奮不顧身的愛情》《説走就走的旅行》等一大批原創舞臺劇作品在這裡誕生。
“作為民營文化企業,我們深深感受到創業的艱難和不易。”回首企業近年來的發展歷程,繁星戲劇村創始人、董事長樊星感慨,戲劇行業觀眾群體需要長時間培育才能養成看戲習慣,在國際上一般需要5至10年。在此期間,搭建團隊、創作內容、運營場地空間需要持續不斷投入資金。幸運的是,企業初創期就獲得了北京銀行的支援,貸款從最開始的十萬元授信增長至如今的千萬元級。
2023年以來,演出市場回暖,繁星戲劇村演出數量逐漸恢復,新項目的推進帶來了新一輪資金需求,但企業此前經營收入尚不滿足增信要求。2023年4月,北京銀行多次到企業調研,梳理經營情況和未來項目進度,提出了一個頗為“大膽”的方案——探索話劇版權質押擔保方式。
在樊星看來,原創話劇凝結着創作人員的心血,企業最珍貴的資産當屬版權。不過探路版權質押並非易事,音樂、文學作品以及話劇等文化版權評估維度各不相同,如何認定價值是一大難題,需要懂文化産業的專業金融人才,才能在開展業務的同時防控好風險。
北京銀行前門文創支行相關負責人介紹,銀行方面通過引入第三方評估公司,把話劇版權質押作為增信措施,協同企業辦理質押登記手續,不到一個月就完成百萬元貸款資金的審批及放款,解決了企業燃眉之急。
自2017年以來,北京銀行陸續建立了三家文創專營支行,專職服務於文化企業,目前在北京地區文化金融市場份額佔比超20%,位居首位。
中國人民銀行北京市分行等7部門已確定8家商業銀行支行作為首批示範區文化金融專營組織機構,引導和激勵銀行將更多金融資源集聚到文化産業。
數據顯示,2023年以來,北京市文化産業貸款恢復勢頭良好,截至2023年9月末,全市文化産業貸款餘額1708億元,同比增長7.3%,有貸戶數同比增長19.5%;1月至9月貸款發放金額1050.8億元,同比增長3.9%。(潘福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