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68台1129場演出持續上演 雙節假期北京舞臺盛事連連
國家大劇院原創民族舞劇《天路》劇照。 (方非 攝)
雙節假期,北京的舞臺真可謂盛事連連:“大戲看北京”2023展演季持續開展,第七屆中國戲曲文化周火熱進行,第25/26屆北京國際音樂節重磅歸來……繁忙的日程排期、豐富的演出類型、火力全開的地標劇場、被演藝藝術重新點亮的角落與空間,無不成為城市中格外美麗的風景線。
據悉,雙節假期期間,268台1129場線下演出連續登臺,在為市民獻上演藝盛宴的同時,也讓“大戲看北京”的文化金名片越發閃亮。
高光時刻
名家名作連番登臺
莊周夢蝶,一個浪漫且滿喻哲思的中國故事在西洋弓弦上生發衍變,古人對幻與真、夢與醒的探問以現代而共通的語匯走向世界。10月3日至4日晚,國家大劇院、荷蘭廣播音樂基金會和荷蘭公共廣播公司、德國埃森劇院和愛樂樂團聯合委約作曲家黃若創作的《蝶·變》迎來世界首演。在著名指揮家李飚的帶領下,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以飽滿的詮釋,讓這部因疫情多次延期上演的新作破繭化蝶。
這樣的盛況,始終持續在雙節長假的北京舞臺上:中山公園音樂堂裏,10月1日晚,八旬高齡的殷承宗與北京交響樂團攜手登臺,老一輩藝術家對鋼琴協奏曲《黃河》的詮釋精當到位,與黎卓宇呼應成中國音樂薪火相傳的不斷之線;國家大劇院裏,根據同名電視劇改編的原創民族歌劇《山海情》集結了王宏偉、龔爽等實力唱將,摘得文華大獎的舞劇《天路》重回舞臺。9月30日和10月1日,國家大劇院內4座劇場更是全部開門迎客,人流如織,熱鬧非凡;保利劇院裏,第25/26屆北京國際音樂節邀請西班牙拉伕拉前衛劇團、廣州交響樂團、上海四重奏、上海交響樂團等名團名家接連上場,盡展古典音樂的歷史與未來……
大戲看北京,好戲不落幕。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北京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奔赴而來,共同托舉起“演藝之都”一個個璀璨的高光時刻。
藝術為民
劇場空間溫暖不斷
帷幕拉開,更聲敲響。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中國共産黨建立……宏大的歷史畫卷徐徐展開。9月28日至10月5日,音樂劇《覺醒年代》又一次登臺世紀劇院。舞臺上,陳獨秀、李大釗等革命先驅鏗鏘有力地訴説着理想與信仰,舞台下,老兵防汛隊隊長、“北京榜樣”張喜忠的胸膛中涌起熱血的波瀾。
“演出特別震撼,讓我回想起革命先烈們為新中國打拼出路、不怕犧牲的精神。”張喜忠説,“我們作為退伍老兵,在和平年代依然會牢記誓言,保衛祖國!”2023年9月30日是我國第十個烈士紀念日,在這特殊的一天,音樂劇《覺醒年代》劇組特地邀請由退役軍人組成並多次參與抗洪救援行動的老兵防汛隊、將紅色精神傳唱全國的北京銀杏合唱團以及退役大學生士兵走進劇場。當他們整齊地敬起軍禮時,安靜的觀眾席瞬間被掌聲席捲,曾在國防建設崗位上為祖國揮灑熱血青春的人們,收穫了最溫暖的敬意。
在這個假期,舞臺藝術化為紐帶,連接起臺上的精彩表演與台下的溫暖心靈。原創民族歌劇《山海情》新一輪演出的首演當晚,國家大劇院“公益座”活動特地邀請北京地區街道工作者和防汛工作參與者代表觀看演出。從風沙中寸草不生的西海固,到堪稱“塞上江南”的閩寧村,歌劇《山海情》以獨有的方式再現了那個令人動容的扶貧故事,西城區人大代表,未英社區服務站站長、居委會副主任曹亞歐不僅清晰地看到了脫貧攻堅的艱難與意義所在,也非常珍惜這次走進藝術殿堂的機會。這幾年,作為基層工作者,曹亞歐一直非常忙碌,雖然工作地點與國家大劇院相距不遠,卻難有機會走進來親身感受大幕起落的精彩與震撼,“能欣賞這樣一台優秀的演出、放鬆一下身心,我們都感到非常高興。”曹亞歐説。
演藝之都
持續賦能文化生活
走過長長的階梯,推開厚重的大門,天壇公園神樂署裏,厚重的歷史積澱在雕梁畫棟間,縈繞在觀眾的每一次呼吸裏。鐘磬環繞的舞臺上,一陣寒風“吹過”,古琴聲低沉而蕭瑟地撥響,著名歌唱家龔琳娜屏息閉目,唱起蔡文姬蒼涼勇毅的一生。
“在神樂署為大家分享琴歌這種古代文人音樂的表達方式,我期待又高興。”龔琳娜説。10月4日下午,在這方意蘊獨特的天地裏,龔琳娜與古琴演奏家林晨等多位好友共同帶來了《胡笳十八拍》的全本首演。漢代流傳至今的故事、明代沿襲下來的樂譜與古老的建築共鳴新生。以此為起點,第25/26屆北京國際音樂節“樂動名園”系列演出正式開啟,接下來,室內樂重奏以及著名歌唱家莫華倫將繼續在這裡見證音樂與北京這座城市的更多互動。
自9月28日啟幕以來,第七屆中國戲曲文化周共舉辦近200場活動,博大精深的戲曲文化化作一次次近在咫尺的游園邂逅,與游客共度佳節。
眼下,舞臺藝術正在不斷突破地域的限制,匯入城市生活的脈動中。(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