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公證行業首個國家級標準化試點項目——北京市東方公證處公證服務標準化試點進入全面建設階段,回想20世紀50年代那會兒,北京剛開始設立公證處,如今,走過近70年的公證已深深融入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
北京市公證處1956年成立
新中國成立後,市人民法院為從司法方面保障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對農業、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順利進行,於1954年成立了國家經濟建設保護庭,受理有關國家經濟建設的刑事民事案件。國家經濟建設保護庭並設立公證組,辦理公證事宜。那時的公證,主要是為了對公私經濟合同實行法律監督,減少違反合同的行為。經過公證的公私合同,90%以上都能履行,有效地保障了國家建設和私營工商業的正當經營。
當時設有或新增法律系的綜合大學,如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西北大學等,也都在培養法院、檢察署、民政部門和其他國家機關的政法工作幹部的同時,培養公證所需要的法律專門人才。
1956年,北京市公證處成立。那時的北京市公證處,是在北京市司法局的直接領導下辦理公證工作的國家機關,設立的目的是給機關、企業、團體和居民證明各種法律行為(如訂立契約、委託、遺囑等)或者有法律意義的文件和事實(如各種證明書、出生、死亡等)。
在成立僅一年多的時間裏,北京市公證處就辦理了1200多件有關繼承、贈與、分家、房産買賣、親屬關係、財産狀況、身份證明等的公證手續,保護了人們的合法權益。
1957年,住在西四區牛圈乙一號的李貴一老太太來到北京市公證處,辦理了繼承她丈夫劉尊三在哈爾濱市的遺産的公證手續。領到公證證明書後,她説:“我這就要搭車到哈爾濱,領取我丈夫的遺産股息去了。”
華僑學生吳巧娥的父親在印度尼西亞去世了,起初她不知道需要辦理公證證明,寫了親筆委託書,又請學校替她開證明,想繼承父親在印度尼西亞的遺産,但都被當地政府拒絕了。後來,她到市公證處辦理了公證證明手續,把公證證明書寄到印度尼西亞,才發生了效力,確定了她繼承父親遺産的權利。
改革開放後涉外公證增加
改革開放後,為了適應經濟建設的需要,我國要派出大批人員出國學習,所去的國家大多要求出生證明、學歷證書等經過公證才予承認。華僑、歸僑、僑眷和港澳同胞及其眷屬領取養老金、繼承國外財産等,也需要公證機關出具證明方能實現。北京辦理的涉外公證逐漸多起來。僅1979年上半年,北京市公證處就辦理了涉外公證1737件。
隨着我國對外經濟貿易活動領域的不斷擴大,除了個人辦理涉外公證,機關、團體和企事業單位的涉外公證項目也逐漸增多。市公證處為中央和本市各有關單位辦理了商標註冊、營業證書、實驗報告證書、擔保證書、授權證書和互惠證明等項公證,為我國在域外承包工程、工程投標和對外貸款、中外合資、外貿活動等及時辦理了公證手續,維護了我國在對外經濟活動中的權利和合法利益。
據北京日報1984年2月10日1版《這裡出具的公證文書四海信賴》報道,1983年時,北京市公證處辦理的涉外證件和具有涉外因素的公證文書,已經得到了72個國家和地區的官方機關與有關企業的普遍信任和承認。
與此同時,隨着經濟體制改革的日漸深化,越來越多參與承包、租賃的改革者們也選擇做公證。
1983年,昌平縣松蘭堡大隊的農林牧副生産全部實行承包責任制,但是,幹部怕社員完不成承包任務不認罰,社員則擔心個人所得不給兌現。沙河鄉與縣公證部門協商,決定試行以法律手段保障責任制——全大隊138份專業承包合同,全都經公證部門頒發公證書。幹部和群眾一致稱讚這件事辦得好。有社員説:“合同有了法律保障,集體和個人都踏實了,往後大夥就一門心思搞生産,創高産,拿收入了!”
企業實行租賃制經營,是當時經濟體制改革的又一突破性進展,辦理公證則成了中小企業簽租賃合同時的新觀念和自覺要求。就像廂紅旗理髮館的承租人董富有説的:“公證書是‘定心丸’,辦了這個就有了法律保證,什麼也不怕了。”
到20世紀80年代末,全市的公證處已從1980年時的1個增加到了20個,公證機關累計辦理的各類公證達25萬件,其中經濟合同公證履約率達到98%以上,為我國開拓國際市場辦理的公證書發往了80多個國家和地區。
亞運會有獎競猜帶火公證
“牡丹電視”亞運金牌有獎競猜,富士、雷達亞運會金牌競猜,《北京日報亞運專刊》讀報有獎知識競賽,“北京飛利浦杯”亞運龍虎榜有獎問答,“亞運金牌名次競猜”……1990年,隨着亞運會在北京的舉辦,圍繞這場盛會展開的有獎競猜等活動吸引了眾多人的熱情參與。在這些活動中,無一例外地都出現了一件新鮮事——公證員監督抽獎。這些活動讓公證成了吸睛的亮點,越來越多的市民開始熟悉它。
漸漸的,公證成了更多評選、抽獎活動的“標配”:
1991年,全國十佳運動員評選抽獎在公證人員的監督下進行;1992年,北京市著名商標消費者評選活動抽獎經北京市公證處公證;1993年,“逛北京、愛北京、建北京”大型活動A組參觀紀念券搖獎經東城區公證處公證;1994年,世界盃趣味有獎競猜評選在公證人員的監督下抽獎;
1995年,中國體育彩票開始在北京地區銷售,開獎抽獎都有公證員在現場。也是從這一年起,公證體制改革大幕開啟,市公證處、海淀區公證處、東城區公證處、西城區公證處、宣武區公證處、崇文區公證處、朝陽區公證處、豐台區公證處、石景山區公證處等9個公證處由國家行政機關改為事業單位,公證人員由國家行政編制改為事業編制。自此,公證處逐步變成按市場規律和自律機制運作的事業法人性質的法律服務機構。
公證處改為事業單位後,其作為國家授權專門證明機構的職能不變,公證書的法定效力不變,公證員作為國家公證員的身份不變。此時的人們,也已經習慣從報紙、電視上看到公證員的身影,逐漸形成了自己關心的事情和活動有公證監督可以確保公正、可信的印象。
1998年,公證出現在與百姓息息相關的教育領域——本市“小升初”的改革中。這一年,全市15.5萬名小學畢業生全部免試就近升入初中,海淀、西城、東城、宣武區在“小升初”時都採用了電腦派位的方法。設在四中的西城區電腦派位現場,兩位學生家長代表在公證員的監督下,慎重地按下了決定數千名孩子“命運”的按鈕。公證員的現場監督,彰顯了電腦派位的公正、公平,受到了人們的認可。
公證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進入新世紀,人們的法律意識進一步提高,公證開始出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首當其衝的是涉及個人財産的公證,遺囑、繼承、贈予、受贈等公證大大增加。
朝陽區團結湖的楊老太太有3個孩子,就數小女兒對她好。老太太買下了單位的公房後,想讓小女兒繼承。幾經諮詢,老太太找到朝陽區公證處,立了一個把房子留給小女兒的遺囑,並做了公證。不久,老太太去世,3個孩子按着母親經過公證的遺囑繼承了財産,沒有發生一點糾紛。
2001年,在滿足老百姓看病需求的醫療領域,出現了首例手術公證。
76歲的張某因白內障雙目失明,但身體情況屬於手術禁忌症,多家醫院都拒絕為其治療。中國中醫研究院眼科醫院的大夫在檢查診斷後認為其尚存一線治療希望。為避免醫療糾紛,病人家屬與眼科醫院主管醫生在石景山公證處進行了公證,院方明確對患者可能出現的情況積極對症治療,患者和家屬則願意主動承擔一切後果和責任。術後,患者的視力由僅存光感上升為0.30。
生活中碰到房屋跑水、電器爆炸等意外事件,許多人也請來公證員做證據保全公證。
家住亞運村某小區的吳先生新家剛裝修完,就因馬桶閥門漏水變成了“汪洋大海”。吳先生找到物業和開發商,兩家卻互相推諉。後來,吳先生請來東城區公證處的公證員,為這次事件做了證據保全。幾個月後,吳先生靠這份證據打贏了官司,物業和開發商都做了賠償。
據市公證處介紹,遇事做證據保全公證的市民越來越多,2003年辦理此類公證比上一年增長了近兩倍。
就這樣,公證越來越深地融入了市民的日常生活,公證服務也越來越貼心。2017年起,本市年滿70歲的老人可以免費辦遺囑公證;2018年起,市民辦理出生醫學證明公證、國籍公證、學歷公證、職務(職稱)公證、親屬關係公證等52個公證事項“最多跑一趟”;2019年,本市大幅下調社會普遍關切、反映較多的財産繼承贈與和遺贈公證等公證服務收費標準……
2023年,全市24家公證機構全面推行“周末不打烊”,只要有需要,節假日辦理公證也不再難。首都公證服務的高品質發展,將讓老百姓辦起公證來更加便捷、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