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首個災後新建公共服務設施項目——十渡應急保障中心在房山區落地實施。項目建成後日常用作十渡鎮公共服務設施,應急時期作為應急保障中心使用,能夠容納受災群眾約200人。
按照北京市“一年基本恢復、三年全面提升、長遠高品質發展”的總體思路,市規劃自然資源委於2023年8月出臺《關於優化北京市自然災害恢復重建相關房建類項目實施和審批辦理程式的意見(試行)》(簡稱《意見》),大力優化簡化災後重建項目實施審批流程,確保項目快速啟動建設。
為儘快恢復災區生産生活秩序,並推動落實“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戰略性佈局,北京市房山區擬在十渡鎮九渡村建設鎮域社區服務中心業務用房,佔地面積2300平方米,地上建築規模約1500平方米。十渡應急保障中心項目統籌兼顧特定服務功能和自然災害防範應對需求,能夠容納受災群眾約200人,可滿足其2周應急生活需要,實現電不斷、水不停、訊暢通的區域性安全應急功能。
市規劃自然資源委介紹,該項目依據《意見》高效推進選址實施:一是房山區政府研究納入區級災後恢復重建清單。二是科學規劃選址。市規劃自然資源委房山分局會同十渡鎮快速響應,充分發揮規劃引領作用,組織設計、勘察、測繪等專業力量現場勘探、協同配合,統籌考慮地質災害風險、防洪安全、上位規劃等因素,高標準做好選址研究。最終選址方案滿足超100年一遇洪水水位標準,確保可行性和安全性。三是優化簡化審批手續。房山分局落實《意見》要求,形成鄉鎮政府、職能部門、技術服務方“接力跑”模式,免於辦理“多規合一”協同平臺初審意見,後置立項、土地劃撥等手續辦理,實現一天進多規、一天發許可,高效完成方案審查和核發許可工作,跑出了恢復重建工作加速度。
市規劃自然資源委表示,接下來,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將加快實施建設,着力恢復民生保障服務,對同類項目形成有效示範,助推全市災後恢復重建項目高效、高品質完成,早日讓群眾擁有更加安全、更加美好、更加宜居的新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