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擔負新時代文化使命 譜寫首都文化新篇章 北京高品質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
作為國家版本館的核心建築,文瀚閣是新時代藏書文化的代表性空間。(潘之望 攝)
北京,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北京,青春勃發,生機無限。北京,全面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在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勇立潮頭,充分體現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革命文化、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歷史擔當,為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更好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譜寫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新篇章作出了首都貢獻。
文化交融
古老與現代交相輝映
北京持續深化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創新文化”的基本格局逐步形成,全國文化中心地位顯著增強。
北京高舉思想旗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京華大地落地生根,形成生動實踐。北京市民公共文明行為指數連續10年攀升,北京榜樣、北京志願者具有代表性,截至2022年底,志願北京資訊平臺累計註冊志願者458.1萬人,志願服務組織團體7.7萬個。
北京嚴格落實“老城不能再拆了”的要求,以中軸線申遺為抓手,着力實現老城整體保護與復興,啟動百餘項文物修繕工程。北京也是全國擁有世界文化遺産數量最多的城市。京杭大運河京冀段62公里實現全線旅游通航,400公里“京畿長城”國家風景道主線發佈,永定河865公里河道全線通水。
近年來,北京在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一核一城三帶兩區”總體框架下,持續推進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建設。古老文化和現代文化交相輝映,書寫了一份具有創新意義、探索意義的時代答卷。依託長城文化帶和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2020年起,古北口鎮結合區域資源先後打造了“勝利之路”“國歌長城”“壯美山河”三條長城文化探訪主題路線。古北口鎮副鎮長陳如的解讀到位:該路線串聯起古禦道景區、古北口七勇士紀念碑、蟠龍山長城文化體驗園、將軍樓、二十四眼樓等點位,濃縮了古北口的長城抗戰文化、紅色文化、古鎮文化。
北京精心打造的“大戲看北京”引領精品創作,勇攀新時代高峰。京産佳作頻頻斬獲國家級獎項,在“五個一工程”評選中,北京市連續三屆獲獎作品數量和總分名列各省區市首位。在京産佳作頻出的狀態下,北京文學品牌、北京影視品牌和北京戲劇品牌均漸趨形成。
北京的演藝新空間不斷涌現,地處三里屯商圈的愛樂匯藝術空間中,燭光音樂會吸引年輕人前來一探古典音樂的壯闊世界;天橋藝術中心內的公共空間被活化利用,新空間劇場《貓神在故宮》在此駐場演出100場,成為暑期藝術啟蒙之旅的熱門選擇。2023年3月,首屆“大戲看北京”展演季圓滿收官,4個多月的時間裏,來自全國各地的文藝院團線上下帶來35部139場展演,共吸引約122700名觀眾走進劇場,線上“雲劇場”播放量達到1.4億次。北京演出行業協會會長張海君表示,演藝行業的氛圍和環境正處於最好的狀態,從業者應該抓住“大戲看北京”帶來的戰略機遇,為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文化惠民
共用文化發展成果
文化惠民,點亮京城。北京市民在實實在在的文化惠民活動中體會到獲得感、幸福感。
北京堅持高標準建設,公共文化服務水準引領全國,回龍觀體育文化中心大劇場近日迎來開業首秀。話劇《你好,瘋子!》十周年紀念版四場門票早已售罄,從此以後,當地居民在家門口就能領略舞臺藝術的獨特魅力。
在北京,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歌劇院、北京藝術中心、北京城市圖書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等重大文化設施相繼落成。截至2023年8月底,北京備案博物館總數已達218家,平均每10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形成全國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博物館集群,年均接待觀眾超過5000萬人次。北京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祁慶國説,北京博物館以更加多元的形式,讓文物“活”起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打造展現城市文化的窗口,拉近了博物館和公眾之間的距離。
在北京,書香京城建設讓全民閱讀形成風尚。北京全年舉辦各類閱讀活動3萬餘場,影響和覆蓋人群2000萬餘人次,擁有實體書店達2000家,居全國首位。截至2023年3月,全市建有市、區、街鄉鎮和社區四級公共文化設施7110個,覆蓋率超過98%,市區兩級覆蓋率達100%,基本形成“15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
在北京,一大批充滿獨特文化稟賦的新空間不斷驚艷亮相,北京大學教授、國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專家委員會首席專家李國新不無感慨道,北京的公共文化新空間在創新社會力量參與機制方面做出了新探索,一系列具有改革創新意義的做法相繼出現,為公共文化新空間可持續發展探索了路徑。
在北京,北京文化惠民活動深入人心,2022年,北京惠民文化消費季共舉辦活動27.84萬場,累計消費人次達5.25億,帶動消費金額近120億元。
文化創新
展現活力和文化自信
“科技為文化賦能、文化為城市賦能”,北京成為一座創新無限、活力無限的城市,北京,令世界矚目。
北京積極構建1+N+X文化産業政策體系,推動“文化+”融合發展,聚焦文化産業園區高品質發展,積極培育優質文化企業,取得顯著成效。2023年上半年,全市文化産業實現收入9535.3億元,同比增長14.8%,保持持續增長;全市文化新業態企業實現營業收入6420.8億元,同比增長19.2%,佔全國的比重為27%,佔比居全國首位。
新時代首都文化發展借力5G、VR、元宇宙等現代資訊技術,不斷拓展新的文化載體和傳播渠道,堅持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增強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數字文化、創新文化不斷深入市民生活中,西城區打造的“萬象中軸”數字文化體驗項目,增強現實、3D地圖構建等技術讓真實與虛擬空間重疊,鐘鼓樓前、萬寧古橋、地安門、什剎前海、澄清上閘……一個個打卡點上,游人走近不同歷史時期的中軸線,感受“活”起來的中軸文化。
創新的北京、活力的北京世界影響力增強。北京着力建設首要窗口,秉承全球首個“雙奧之城”優勢推進文明互鑒。發揮“雙奧之城”品牌魅力,講好中國故事、北京故事,培育了北京國際電影節等品牌文化活動60多個。不斷構建講好中國故事的全球性平臺,在京落戶的各類國際組織總部和代表機構數量均居全國首位,國際機構發佈的多項全球城市權威榜單中,北京均名居前列。
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2023年的北京星光璀璨。指揮大師瓦萊裏·捷傑耶夫與馬林斯基交響樂團時隔4年歸來,3場演出掀起轟動全國的交響狂潮,鋼琴巨匠魯道夫·布赫賓德、殿堂級百年名團瑪莎·葛蘭姆現代舞團、聞名世界的維也納交響樂團、“天團”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許多藝術家都將北京作為訪華演出的唯一一站或是巡演第一站。
推動文明互鑒,助力人文交流,北京文學“走出去”步伐堅定。“北京作家日”已成為北京文學“走出去”的重要機制,共促成老舍、劉恒、邱華棟、梁曉聲、畢淑敏、徐則臣等23位北京作家的25部作品,共計27個多語種翻譯項目成功與海外出版社簽約。“雲交流”“雲互動”的傳播形式,更讓活動覆蓋40多個國家和地區,極大拓展了北京文學影響力的國際疆域。
北京,在新時代延續傳承、開放包容、守正創新,引領時代潮流、添彩世界文脈,展現出大國首都的文化自信與人文氣象。(路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