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綠化品質 築牢京津冀綠色長城 張承兩市由沙塵暴加強區變為阻滯區

日期:2023-09-11 09:19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提高綠化品質 築牢京津冀綠色長城 張承兩市由沙塵暴加強區變為阻滯區

張家口市沽源縣長梁鄉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區內茂密的森林。

張家口市沽源縣長梁鄉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區內茂密的森林。(姚偉強 攝

  驅車行駛在張家口市沽源縣長梁鄉壩頭一帶,只見山高林密,原始次生林及人工栽植的華北落葉松等構成的林海,一眼望不到邊。

  在沽源縣閃電河國家濕地公園內,北京市民王女士帶着女兒不停地拍照,天然美景和各種鳥類讓她們大開眼界。“2個月前,河北省林草局組織進行鳥類監測時,在此拍攝到蓑羽鶴育雛的影像,這是河北首次成功拍攝到蓑羽鶴繁殖育雛影像,表明閃電河濕地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沽源縣閃電河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主任聶明説。

  環京津生態防護體系框架初步形成

  河北內環京津,外沿渤海,是京津的生態屏障。冀北、冀西北山區地處潘家口水庫、密雲水庫和官廳水庫的上游,是京津的重要水源區。

  壩上地區北接渾善達克沙地,屬農牧交錯帶,是我國北方風沙南侵的主要通道,也是河北防沙治沙的重點區域。隨着1978年國家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啟動,作為三北防護林重點建設項目,一項構築京津生態屏障、徹底改善京津生態環境的大工程——河北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也於1978年拉開序幕。啟動初期,京津周圍地區水土流失面積約6萬平方公里,佔山區總流域面積的80.2%,永定河含沙量高出黃河34.4%。

  40多年來,河北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以“為京津阻沙源、保水源,為河北增資源、拓財源”為宗旨,根據風沙區、山地集水區、平原農區、特色林果區、生態景觀區等不同類型區的主體功能需求,因地制宜,因害設防,1978年至2020年,共實施了五期工程,累計完成造林綠化4087.5萬畝,三北防護林工程區森林覆蓋率由19.01%提高到35.56%,森林蓄積量由0.37億立方米增加到1.18億立方米,環京津生態防護體系框架初步形成,為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創造了基礎條件。

  沙化土地面積減少738萬畝

  五期工程完成後,2001年,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開始在張家口、承德兩市實施。工程涉及張家口、承德兩市的28個縣(市、區),截至2021年底,該工程累計完成林業建設任務2667.7萬畝。

  走進承德市塞罕壩,綠意撲面,生機盎然,多樹種、多層次的複合式森林結構,讓森林生態系統更健康、穩定;在豐寧滿族自治縣,人們堅持因地制宜、因害設防,科學防沙治沙;在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當地推廣落葉松沙棘混交、沙棘帶狀種植等治沙新模式……根據全國沙化土地歷次監測結果,河北省沙化土地面積已連續4個監測周期實現縮減。2022年公佈的全國第六次監測數據顯示,河北省沙化土地面積為3011萬畝,與1999年公佈的第二次監測數據相比,減少了738萬畝。張家口、承德兩市空氣品質和水庫水質明顯好轉,已由沙塵暴加強區變為阻滯區。

  實施五大工程提高綠化品質

  2020年6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自然資源部印發《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將三北防護林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等重點工程整合納入該規劃中的北方防沙帶工程。

  2021年,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等聯合印發《北方防沙帶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建設規劃(2021—2035年)》。河北36個縣(市、區)納入北方防沙帶工程規劃,涉及石家莊、承德、張家口、秦皇島、唐山、保定、邢臺、邯鄲及雄安新區。

  2021年至2030年為河北三北防護林六期工程建設期。在河北,北方防沙帶工程被分解為張承壩上地區生態綜合治理、燕山山地生態綜合治理、太行山(河北)生態綜合治理、雄安新區森林城市建設及白洋淀生態綜合治理等4個項目。2023年,河北將在三北防護林工程區完成“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任務102.11萬畝,目前,該工程正在積極推進。

  河北省林草局還成立了河北省三北防護工程攻堅戰工作專班,全力推進各項重點工作落地落實。根據不同區域的自然條件、區位功能和生態空間,河北研究謀劃了渾善達克沙地殲滅戰、燕山生態屏障、太行山生態屏障、白洋淀上游規模化林場、雄安新區千年秀林建設等五大重點工程項目,提高綠化品質,築牢京津冀綠色長城。(韓梅 姚偉強)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