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級集體經濟薄弱村兩年完成轉型發展 百年銀冶嶺端上文旅“金飯碗”

日期:2023-09-06 10:29    來源:北京市重點站區管理委員會

分享:
字號:        

  一山之隔兩重天。山北的南山滑雪場熱鬧非凡,山南的銀冶嶺落寞困頓。曾因銀礦冶煉而得名的銀冶嶺村,2020年被認定為市級村集體經濟薄弱村,身處發展困境中。

  2021年,由市重點站區管委會選派,31歲的胡雪成為銀冶嶺村第一書記。兩年間,高端民宿、自然森林體驗項目陸續落地;4家公司在村域註冊,一期投資額1500萬元;11套農房翻修改造,村莊實現年收益50萬元。

  截至2022年11月底,密雲區331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經營性收入全部超過10萬元,經營性收入總額18008.8萬元,比2021年增長31.4%。其中,197個集體經濟薄弱村經營性收入總額達5694.8萬元,同比增長72.54%,提前完成集體經濟薄弱村“消薄”任務。

  作為首都最重要的生態涵養區之一,密雲以綠色發展帶動鄉村振興,向前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從開山挖礦到護山吃“生態”

  銀冶嶺村位於密雲區南部,東邵渠鎮西部,距離密雲城區僅10公里。

  發展難在哪?跟着胡雪在村裏轉了一圈。村子四面高山環繞,由於山間平原空間有限,可用的平地幾乎都蓋上了民宅,街坊路也不算寬,僅能容一輛車通過,導致整村呈現狹窄、緊湊的觀感,發展空間嚴重缺乏。

  “更棘手的還是産業。村子早在2013年就把幾乎所有的近2萬畝土地租給了企業,但一直沒有開發。現有村民600多戶,老人、小孩佔了近一半。想發展,沒有土地、林場,也沒有充足的勞動力。”胡雪説,下派時她是有思想準備的,但沒想到“空殼村”空得如此徹底。

  就是這樣一個“空殼村”,也曾有過輝煌的歷史。老支書田中山介紹,銀冶嶺村因礦産冶煉聚落成村。史料記載,這個村莊在北宋初年便建有銀礦,而且是華北唯一從唐宋存續至今並有遺址的官辦礦山,古有“銀冶陶輝”之稱,故名銀冶嶺。元朝時,還曾在這裡製作官銀。至清末,由於礦脈枯竭等原因,冶銀的熔爐逐漸停熄。“種過玉米,種過核桃板栗,也養過雞、牛。”田中山説,上世紀90年代,銀冶嶺還因紅果種植和加工盛極一時,但隨着産業的升級和人們生活水準的提升,天南海北的各類水果以極快的速度快遞到家門口,紅果産品逐漸在市場上沒落,發展村集體産業的這條路又沒走通。

  如今,村裏還有什麼呢?

  有閒置農房——初步摸清的50余套閒置農房可以成為産業起步的支點。

  有山林——密雲優質的自然生態底蘊就是金招牌,可以領略重巒疊嶂的山之壯美。

  有歷史——挖礦造銀和抗戰史是一代代銀冶嶺人篳路藍縷的真實寫照,也是鄉村文化築魂和打出品牌的着力點。

  農房、山林、歷史,三個詞合在一起指向了“文旅”,一個依託閒置農房發展文旅産業的設想在胡雪心中産生。“這是一條符合村情、有利長遠發展的路子。以前是靠山吃山,現在是借綠水青山端上文旅的‘金飯碗’。”胡雪説。

  邀來20多波考察難留項目

  方向定了,説幹就幹。胡雪與村幹部們抓緊摸排村裏閒置農房的基礎情況,同時籌備成立農宅合作社,方便下一步尋求企業合作。

  在村兩委的全力支援下,閒置農房的底數摸清了,共有50多套可供出租。胡雪&&一起製作了涵蓋十幾項細目的《銀冶嶺村閒置農房情況數據表》和《銀冶嶺村閒置農房和重要路點平面圖》,將房屋的大小、位置、新舊、租金期望等資訊一一列明。為了打動企業,她站在市場的角度思考研判,從政策、投資、盈利等方面撰寫了《銀冶嶺村農房集群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寫清楚村莊的資源、潛力和投資價值。

  拿着這3份文檔,胡雪多方尋求資源,但大部分僅在電話溝通中就拒絕了,難得進村考察的,一看村莊的基礎條件立馬搖頭走了。“這個過程是非常煎熬的。”胡雪説。

  一邊尋找招商機會,一邊想辦法提升村裏環境。村裏向區鎮兩級黨委、政府積極爭取基礎設施建設資金280萬元,幫助村莊往寬路、明渠、凈水的方向發展。同時挖掘村子的歷史故事,圍繞“城郊山林、靜謐村莊、銀礦遺址、抗戰史實”,撐起銀冶嶺文旅産業的文化底蘊。

  大半年的堅持,終於在炎炎夏日中等來佳音。在接待了20多波考察團後,一家青少年培訓公司看中了村裏的環境和悠久的歷史文化,決定在此建設一個培訓基地;還有一家有着多年民宿經驗的酒店管理公司也願意合作精品民宿。

  村裏有了企業進駐,大家對未來的發展越來越有期盼,越來越有信心。

  11套院子變身現代化新居

  在村民李雯欣的眼中,這個閉塞的山村似乎在一夜之間打開了大門,涌入了眾多現代時尚元素。總共11套閒置民房在一年之中大變樣,私湯民宿、青少年研學、自然森林體驗等項目陸續落地,建成了精品民宿、餐飲中心、學堂書院、山間青旅等設施,其中“隱野森林”研學項目被列為密雲區2023年文旅産業重點項目。

  如今,漫步銀冶嶺村,會發現一些驚喜。村裏廢棄的老戲臺,成了寬敞明亮的餐飲中心,舞臺改造成了外擺卡座,頗具氛圍感;四處不同風格的私湯民宿剛剛建成迎客,已在社交平臺成為網紅民宿;青少年研學基地在這個暑期受到歡迎,主打的森林教育路線帶領孩子們身臨其境地深度認識自然。

  兩年間,銀冶嶺村從無到有産業起步了!

  在胡雪的計劃裏,接下來還有更多任務:把村莊品牌樹起來,推動企業開發冶銀工坊、森林基地,編撰《隱野四季》《銀冶拾光》自然科普書,讓游客在銀飾鍛造、歷奇探險中回味歷史、感受鄉村、擁抱自然;産業鏈條也要長起來,鼓勵有意願的村民建石木工坊、開超市、飯店、快遞站,豐富公共服務體驗和旅游消費場景;為保護礦産古跡和紅色資源,籌劃以銀冶嶺抗戰史實為依據、紅色黨建為主題的戶外劇本殺産品項目,進一步豐富村裏的文旅産品……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