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歷史名園 擴大開放面積 市屬公園完成古建修繕六萬餘平方米

日期:2023-09-02 08:30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保護歷史名園 擴大開放面積 市屬公園完成古建修繕六萬餘平方米

  近日,位於香山公園的雨香館、晞陽阿和宗鏡大昭之廟碑亭院三處古建院落面向公眾開放,市民游客可進一步領略香山靜宜園時期的皇家園林風貌。頤和園景福閣與紫竹院行宮也在修繕過程當中,即將與游客見面。

  結合主題教育及專項調研,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持續推動歷史名園完整性保護,最大限度延續歷史原貌,推進市屬公園文物景區陸續對社會開放。

  香山“靜宜園二十八景”實現能開盡開

  雨香館和晞陽阿都位於香山公園南麓,為清代“靜宜園二十八景”中的兩處。宗鏡大昭之廟位於香山公園主幹道,為清代靜宜園別垣二景之一,簡稱昭廟,是乾隆皇帝為迎接六世班禪額爾德尼進京為其慶祝七十大壽而建。

  香山公園在這三處院落原址基礎上,參考大量古籍經典中的文字記載和《香山地盤圖》《靜宜園二十八景圖卷》《香山靜宜園全貌圖》等圖樣,根據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清式營造則例》等建築典籍修繕完成,在增設説明指引牌示和各類服務設施後於近期開放,增加游覽面積1792平方米,進一步擴大香山公園的古建游覽空間,豐富游客了解香山歷史文化、石刻文化、民族文化的情境和空間。

  至此,“靜宜園二十八景”已做到能修盡修,隨着雨香館、晞陽阿的對外開放,大部分具備開放條件的“靜宜園二十八景”都對外開放,加上別垣的昭廟碑亭院開放,香山靜宜園歷史名園風貌得以較為完整地呈現在市民游客面前。

  景福閣將與益壽堂等連成紅色景點片區

  1949年1月29日,國共雙方關於北平和平接管的談判在頤和園景福閣進行。2月1日,北平聯合辦事處在景福閣正式命名,負責北平和平接管的各項事宜。這段紅色歷史,讓景福閣成為北平和平解放的歷史見證和具有特殊意義的紀念場所。

  2022年11月,頤和園啟動了景福閣修繕工作,包括屋面、大木梁架、墻體、木裝修、臺基、地面、油飾地仗、宇墻的修繕。

  目前,景福閣的修繕工程已經進行了80%,預計2023年10月底完工。未來,由益壽堂、景福閣和樂農軒三座建築組成的紅色景點片區將與市民游客見面。

  紫竹院行宮預計11月底完成修繕

  在紫竹院公園西北側,有一座清代行宮,目前也正在修繕當中。行宮始建於明萬曆五年(1577年),原為明代萬壽寺下院,於乾隆年間建成行宮,是清代帝後去萬壽寺和蘇州街的駐蹕之所。

  行宮自2012年修繕完成後,至今已十餘年。紫竹院公園在日常巡查過程中發現部分點位有梁柱開裂、屋面滲雨、油飾破損等情況。

  2023年6月27日,公園正式開工對行宮進行修繕。該項目將對紫竹禪院、行宮、寄雲軒院3個院落建築的屋面和油飾進行修繕。目前該工程正在加緊施工,預計11月30日竣工。

  市公園管理中心黨委書記、主任張勇介紹,“十三五”以來,市屬公園完成了景山壽皇殿建築群、觀德殿院、興慶閣,頤和園東宮門外廣場,北海漪瀾堂以及天壇泰元門修繕項目60余項,修繕面積6萬餘平方米。此外,還開展了頤和園畫中游建築群和園墻搶險(共五期)、天壇神樂署和雙環亭、北海西天梵境大慈真如寶殿和天王殿等古建築群、香山永安寺和靜宜園二十八景、中山社稷壇內壇門和壇墻、景山綺望樓等古建築修繕以及頤和園須彌靈境建築群遺址保護與修復工程,進一步強化了歷史名園的保護力度。(代麗麗)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