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積水內澇治理體系不斷完善 海綿城市建成區七成雨水就地消納

日期:2023-08-17 08:24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城市積水內澇治理體系不斷完善 海綿城市建成區七成雨水就地消納

  近年來,市水務局通過推動海綿城市建設,努力讓雨水就地消納,實現源頭減排,同時改造排水管網、提升排水能力、解決多年積水點,不斷完善城市積水內澇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助力韌性城市建設。近日探訪城市裏的排水設施,深入了解城市積水內澇體系的建設情況及效果。

  “海綿花園”消納85%雨水

  走進位於石景山區金府北路北側的北京銀行保險産業園35號院,大片的綠地,高低起伏的水系景觀,讓整個園區看上去仿佛一個“大花園”。更特別的是,這座“花園”處處藏着“海綿”巧思。

  園區的車行道是黑色的瀝青路面。“這是瀝青透水混凝土,比普通瀝青路面透水性好。”産業園暖通工程師那會義拎來半桶水,一下潑在路面上,神奇的是,水馬上滲入地下,路面只是潮濕,沒有積水。“除了表面這層瀝青,下邊還有兩層墊層,這種材質的孔隙率更大,加快雨水下滲,能有效避免路面積水。”那會義説。

  園區裏的廣場、人行步道也鋪設了透水磚。那會義介紹,園區硬化廣場面積為15800平方米,透水鋪裝面積達13553平方米,透水鋪裝面積超過85%。

  園區裏的景觀植被、植草溝、屋頂綠化等設施,也都能讓雨水被有效利用起來。“所有收集起來的雨水,會通過各處的引流裝置流進園區的雨水調蓄池,沉澱過濾泥沙後,清澈的部分用來綠化澆水。只有遇到特別大的雨,調蓄池裝不下時,才會向市政排水管網排水。”那會義説,剛剛過去的這場極端強降雨,園區約有15%的雨水排入了市政排水管網,其餘85%實現就地消納。

  市水務局海綿城市工作處副處長王志丹介紹,近年來,本市從完善工程設施體系、提高設施管理能力、提升應急處置能力等方面完善城市積水內澇治理體系建設,提升積水內澇治理能力。截至目前,中心城區完成雨水箅子“平立結合”改造5.9萬處,打通“斷頭管”17處。全市海綿城市建成區達標面積比例達31%,實現70%降雨就地消納利用。

  清河片區排水方涵擴容6倍

  北五環外京藏高速西邊,清河閘旁的濱河路下方,一個巨大的方形排水口與河道相連。站在附近橋上,能看到排水口內側有兩個方形管涵,這就是2023年汛期前改造完成的“G6雨水方涵”。

  往年進入汛期,只要一下大雨,海淀區清河片區經常出現積水,尤其是當代城市家園小區門口,積水最深時甚至能達到50釐米。“這一片包括當代城市家園在內共有7個積水點,主要是由於雨水管道下游排水不暢造成的。”改造項目負責人、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水資源與環境院綜合室主任李張卿介紹,這一片區的雨水主要通過安寧莊前街、安寧莊中街、小營西路、清河北側路4條橫向支路排水管線,匯入沿京藏高速西側輔路的下游主排水管線。但由於主管線建設時間比較久遠,設計標準相對較低,近年來每逢大雨,就會出現排水不及時的現象。

  相關部門通過深入調查、數字模擬、系統分析,統籌規劃,啟動改造。“新改造的雨水方涵起點位於安寧莊路,終點到清河,全長約3.7公里。”李張卿説,原有一條排水管道2.4米寬、1.6米高,改造後,現在是兩條4.6米寬、2.4米高的雨水方涵,排水能力提高了6倍左右。“方涵的寬度和高度,跑一輛小汽車都沒問題。”李張卿説,不久前的這次強降雨中,雨水方涵發揮了很大作用,清河片區基本沒出現積水。

  市水務局連續五年實施“清管行動”,汛前清掏雨水口、檢查井等排水設施。建立積水點自動監測站295處,及時發佈積水內澇風險地圖。並對重點橋區、易積水點分別落實“一點一策”,修訂完善11類280余個應急排水預案,安裝雨水口標識9000多處、積水點公示牌125處,移動抽排裝備規模達30萬方/小時。優化完善中心城區搶險基點佈局,實現搶險單元30分鐘內到達、核心區20分鐘內到達。

  泵站改造後經受住考驗

  近年來,市水務局還大力推動雨水泵站升級改造。2023年汛期,經過改造的岳各莊雨水泵站投入使用,在極端強降雨中,共排水1.6萬立方米。通過泵站運作,早年間易積水的岳各莊橋區2023年沒有出現積水現象,交通未受影響。

  按照“當年發現,次年治理”的原則,本市滾動治理積水點119處;升級改造90座下凹式立交橋雨水泵站,新建調蓄池66座,增加調蓄能力21萬立方米。

  根據《北京市城市積水內澇防治及溢流污染控制實施方案(2021年-2025年)》,到2025年,將實現中心城區、城市副中心重點道路達到小時降雨65毫米不發生積水,其他道路及新城重點道路達到小時降雨54毫米不發生積水。(王天淇 李苑瀅)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